教材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 将彩色印刷复制的工作环境及生产流程中使用到的印刷色彩理论和颜色处理技能提炼出来,遵循印刷从业人员对印刷色彩理论的认知规律和应用技能间的逻辑关系,分层递进设计为6 个学习情境:情境1颜色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和规律;情境2颜色有何属性,如何表示;情境3印刷颜色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和规律;情境4如何辨识与调校印刷品颜色;情境5如何调配印刷专色;情境6如何测量与评价印刷品的颜色质量。
《印刷色彩基础与实务》是将印刷复制业用到的印刷色彩理论与颜色处理技能融为一体的实用性教材。
教材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 将彩色印刷复制的工作环境及生产流程中使用到的印刷色彩理论和颜色处理技能提炼出来,遵循印刷从业人员对印刷色彩理论的认知规律和应用技能间的逻辑关系,分层递进设计为6 个学习情境:
情境01 颜色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和规律
情境02 颜色有何属性,如何表示
情境03 印刷颜色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和规律
情境04 如何辨识和调校印刷品颜色
情境05 如何调配印刷专色
情境06 如何测量与评价印刷品颜色
每个学习情境均以问题为线索,以典型案例或项目训练为引导,将印刷色彩理论知识学习,颜色调校技能训练以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融入到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 工作与学习反复交递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工作。实现具备使用印刷色彩知识进行交流与沟通、辨色、校色、配色,以及颜色测量与评价的职业能力。
教材的编写坚持自主学习、理实结合、实用简明、学教互动、启发探究、易读好用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处理学员与教师的关系、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过程与评价、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学习自主化
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问题和学习评价项目,学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学习评价项目,在问题引导下开始学习,并监控自己的学习效果。开放性的引导问题,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实践、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印刷色彩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工作化
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工作目标,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案例或项目组织的学习过程,以问题引导、自主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解印刷色彩基本理论与色彩应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3. 学习过程行动化
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学生从明确目标开始,在引导问题的指引下,开展学习讨论、实践体验、归纳总结、检查评价与反馈,让学生经历实践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学习。
4. 评价反馈过程化
每一个学习情境的最后环节是评价与反馈,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评价,是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过程化的学习评价,可帮助学生初步获得总结、反思及自我反馈的能力,为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5. 学习媒体多样化
教材配备了全程微课,学员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直面聆听老师讲解,模拟操作。课程以微慕课的形式上线学堂在线,系统化、碎片化的慕课资源,将知识与技能化整为零、分层递进地呈现,有利于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学员可在开放互动的慕课平台中与老师和全国各地的学员交流探讨,开阔眼界,启迪思维。配套的雨课件,使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练习紧密结合,学习变得更加智慧和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丰富的课程资源,便于学员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
教材适合于印刷从业人员及职业院校印刷类、包装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也适用于印刷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短期培训。
教材由广州市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吴欣策划,并负责编写情境1、情境2 的内容,统稿汇编全书;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皮阳雪高级工程师负责编写情境5、情境6 和情境3 任务3;中山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李洪波讲师负责编写情境3 任务1、情境3 任务2 和情境4 的内容;武汉技师学院的付香芹高级讲师参与部分图片处理与表格绘制;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林璟琪讲师参与编写情境4;华南理工大学的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陈广学教授对全书进行了主审。
5 学习情境 01 颜色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和规律
下列职业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配套的微课建设: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常玉艳讲师,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孔真副教授,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的高级讲师李延,东莞理工学校的郁智宏讲师,江门雅图仕职业技术学校的许昌和肖瑞平讲师,惠州市新华职业技术学校的阳冰清讲师。在此, 对上述老师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特别致谢广州市恒松新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遵炳经理和恒松专色配色中心的龚海森工程师对微课拍摄给予的大力支持。
教材参考了国内外许多相关的印刷专业书籍与技术资料,已将这些著作录入参考文献之中,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本书编写框架的形成及完成过程中,得到北京今印联图像设备有限公司华南区孙春鹏经理,东莞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的热情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由于编著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和同行不吝指正。
编著者
2019 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