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奶牛产业技术研究进展》由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编著而成,由奶牛体系功能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一起,系统总结了2011年度国内外奶牛产业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覆盖奶牛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疾病控制、环境控制、加工和经济各环节。《2011年度奶牛产业技术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充实,资料新颖、翔实。
《2011年度奶牛产业技术研究进展》可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奶牛产业与技术发展动态的窗口,也可作为从事奶牛产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一线管理技术人员以及与奶业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近年来,中国奶业在国内政策、市场、投资等多重利好情况下,进入快速转型阶段,特别是奶牛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440万头(存栏100头的奶牛场和小区已经占到总存栏的30%),奶类产量3810万t,分别比2008年增长17%和0.8%;全国奶农盈利面达到80%,比200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国共有71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比2008年减少近1/2,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387万t,比2008年增长32%。截至2011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5.6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奶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奶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将对奶业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助推力。农业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要求各体系每年完成本产业技术进展报告,以了解每年各产业技术进展情况,但由于篇幅限制,很多内容未能涉及。为了使业内人士全面了解2011年奶牛体系产业技术研究进展,体系围绕奶牛养殖以及加工产业链的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加工、环境、疾病等各个环节,收集了2011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报告结集成册,供奶牛产业相关企事业同仁共享。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海涵。
2011年度奶牛生产与贸易研究进展
1 国际奶牛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奶业生产情况
1.2 国际奶业贸易情况
2 国内奶牛生产与贸易概况
2.1 国内奶业生产情况
2.2 国内奶业贸易情况
2011年度奶牛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1 国际奶牛遗传育种与繁殖产业技术研究趋势和进展
1.1 基于遗传物质诊断技术的利用
1.2 转基因育种
1.3 国外奶牛繁殖现状
1.4 国外奶牛繁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国内奶牛遗传繁育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我国奶业发展的前景和技术需求
2.2 我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3 构建奶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2.4 转基因奶牛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2.5 我国奶牛群体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1年度奶牛疾病控制研究进展
1 国际奶牛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1.1 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及诊断新技术的研究
1.2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
1.3 奶牛口蹄疫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
1.4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
1.5 奶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1.6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
1.7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
1.8 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研究
1.9 奶牛寄生虫病的研究
2 国内奶牛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奶牛结核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2.2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流行与防治技术研究
2.3 奶牛口蹄疫防控技术的研究
2.4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
2.5 奶牛病毒性腹泻防控技术的研究
2.6 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的研究
2.7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
2.8 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研究
2.9 奶牛寄生虫病的研究
2.1 0奶牛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011年度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1 国际奶业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1.1 碳水化合物营养
1.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1.3 脂肪营养
1.4 粗饲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1.5 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
1.6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发酵调控
1.7 奶牛营养与环境
2 国内奶业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碳水化合物营养
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2.3 脂肪营养
2.4 粗饲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2.5 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
2.6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发酵调控
2.7 奶牛营养与环境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011年度奶牛环境控制研究进展
2011年度乳制品加工研究进展
2.8 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研究
李小玲等(2011)分析了奶牛瘤胃酸中毒的机制,对DHI数据在酸中毒监控和预防上的应用进行探讨,从不同日粮条件下乳牛瘤胃内pH值、乳酸、细菌的变化,论述日粮性质是影响乳牛瘤胃健康的因素,提出制订相应的日粮配方是预防酸中毒的关键。李国平等(2011)采用试剂法检测斜沟乡上窑村94头临床健康的围产期奶牛的尿酮和乳酮探讨奶牛围产期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试剂法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在产后10d左右开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结论认为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20d内。刘仕军等(2011)采用乳酮症试纸条和尿酮症试纸条分别对40头奶牛酮病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乳酮症试纸条与尿酮症试纸条对奶牛酮病的诊断效果无差异,均能够较好地快速检测出酮症。通过对乳汁中的酮体含量直接测定发现,直接法测定乳汁中的β-羟基丁酸平均含量完全落在乳酮症试纸条所规定的判定标准范围之内。此试验表明乳酮症试纸条能够较好地帮助奶牛场进行酮病的诊断,且使用较为方便,具有较强的推广使用前景。
2.9 奶牛寄生虫病的研究
我国从事奶牛寄生虫病研究的人员比较少,中文研究报道也不是很多。在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陈莉等(2011)从烟台市的海阳、莱阳、牟平和招远4个地区6个奶牛场采集粪便样品565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进行检测,分析奶牛隐孢子虫感染与腹泻、季节、年龄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烟台部分地区存在奶牛隐孢子虫病原。徐发荣等(2011)采集北京地区成年牛和犊牛的粪样,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对粪样进行了定性检查,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线虫卵和球虫卵囊进行了定量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