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除此之外,它涉及到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本书名为《白话黄帝内经》,编译者把古代文言作品《黄帝内经》译成白话,方便大众阅读学习。
		 
	
                                精选内容:精选备受欢迎的国学书目,内容经典
 精准翻译:以白话形式解析古文原典,通俗易懂
 精美插图:全书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图,轻松有趣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全书内容是以黄帝与臣子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论述的,之所以托名黄帝,主要原因是受尊古之风的影响。它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进行了精深、全面的论述。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它还涉及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素问》内容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 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 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认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
 《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的,并与神教迷信思想做斗争,它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写于2000 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
 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与深化,《黄帝内经》的璀璨、奥秘的光辉引起了越来越多世界各类学者的高度兴趣。中西方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人类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语言学家等已在《内经》的研究与开发中获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经》所揭示的宇宙及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生理活动规律的密切关系,正引起世界学者的浓厚的兴趣,被称为人类的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
 《黄帝内经》不仅是人类医学的宝库,也是人类科学与智慧的结晶。人类已进入了令人振奋的新世纪,《黄帝内经》的现代化研究,无疑将给人类创造更多宝贵的财富,推动人类社会及人类医学的迅猛飞跃。然而,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加之竹简的错杂遗漏、多次传抄、刻印,原文中文字语句缺漏讹误在所难免。另外,《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原文更是深奥难懂,一般读者即使借助注释也难以明白其确切的含义。鉴于此,我们同事几人不揣冒昧,参照多种版本,将其翻译成了现代通行的白话文,以便众多想学习和了解《黄帝内经》的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当然, 由于水平有限,译文中的语句难免会出现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此外,敬告读者朋友,且勿擅自按照本书中的医治方法自行治疗,一定要谨遵医嘱,合理用药、走针。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 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邵士梅,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善于发现并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落到笔端,一一成书,为后世阅读、学习、借鉴。编著有《中国后妃传》《中国皇帝传》《中国通史》《大明英烈传》《俗语》等,编译的作品有《元曲三百首》《金刚经·坛经》《白话黄帝内经》等,诸多图书上市后均受到大众好评。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00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004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006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008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010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015
 阴阳别论篇第七………………01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018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019
 五脏生成篇第十………………022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02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025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02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02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029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030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032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036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039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043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045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047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05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05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05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055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057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059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062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063
 热论篇第三十一………………064
 刺热篇第三十二………………066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068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069
 疟论篇第三十五………………071
 刺疟篇第三十六………………074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076
 咳论篇第三十八………………077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078
 腹中论篇第四十………………08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082
 风论篇第四十二………………084
 痹论篇第四十三………………085
 痿论篇第四十四………………087
 厥论篇第四十五………………089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09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092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094
 脉解篇第四十九………………096
 刺要论篇第五十………………098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099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0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01
 针解篇第五十四………………102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03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105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10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07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09
 骨空论篇第六十………………110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13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15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20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124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26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28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31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35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39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46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5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180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18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0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8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199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01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0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20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07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09
 
 灵枢
本输篇第二……………………216
 小针解篇第三…………………220
 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222
 根结篇第五……………………227
 寿夭刚柔篇第六………………230
 官针篇第七……………………233
 本神篇第八……………………235
 终始篇第九……………………236
 经脉篇第十……………………241
 经别篇第十一…………………251
 经水篇第十二…………………252
 经筋篇第十三…………………254
 骨度篇第十四…………………258
 五十营篇第十五………………259
 营气篇第十六…………………260
 脉度篇第十七…………………261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262
 四时气篇第十九………………264
 五邪篇第二十…………………266
 寒热病篇第二十一……………267
 癫狂篇第二十二………………268
 热病篇第二十三………………270
 厥病篇第二十四………………273
 病本篇第二十五………………275
 杂病篇第二十六………………276
 周痹篇第二十七………………278
 口问篇第二十八………………279
 师传篇第二十九………………282
 决气篇第三十…………………284
 肠胃篇第三十一………………285
 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286
 海论篇第三十三………………286
 五乱篇第三十四………………288
 胀论篇第三十五………………289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291
 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292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293
 血络篇第三十九………………295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296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297
  
 病传篇第四十二………………299
 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300
 顺 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第四十四……………………301
 外揣篇第四十五………………303
 五变篇第四十六………………304
 本脏篇第四十七………………307
 禁服篇第四十八………………310
 五色篇第四十九………………312
 论勇篇第五十…………………315
 背腧篇第五十一………………317
 卫气篇第五十二………………318
 论痛篇第五十三………………319
 天年篇第五十四………………320
 逆顺篇第五十五………………321
 五味篇第五十六………………322
 水胀篇第五十七………………323
 贼风篇第五十八………………324
 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325
 玉版篇第六十…………………327
 五禁篇第六十一………………330
 动输篇第六十二………………331
 五味论篇第六十三……………332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333
 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338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340
 行针篇第六十七………………342
 上膈篇第六十八………………343
 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344
 寒热篇第七十…………………345
 邪客篇第七十一………………346
 通天篇第七十二………………349
 官能篇第七十三………………351
 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354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356
 卫气行篇第七十六……………361
 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363
 九针论篇第七十八……………365
 岁露论篇第七十九……………369
 大惑论篇第八十………………372
 痈疽篇第八十一………………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