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津图书馆是我国创建较早、历史悠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从1908年直隶图书馆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目前,天津图书馆共有三个现代化馆区对市民开放,形成了一馆三舍格局,规模在国内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图书馆馆藏宏富,藏书量达300余万册,其中以明清文集、明清小说、活字本古籍、地方志、民间宗教经卷以及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最富特色,形成了藏量丰富、特色鲜明、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
天津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得自周叔弢先生(18911984)的捐赠。周先生是著名民族实业家、民主爱国人士和古籍文物收藏家。他早年投身工商业,苦心经营,为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担任过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先生爱好收藏古籍,他精于鉴赏,所藏宋椠元刊、明清佳刻及抄校稿本等,质精量多,成为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周先生胸怀博大,将历年精力财力所聚的古籍,几乎全部捐献给国家,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公立机构。周叔弢先生收藏的敦煌遗书,大多数捐赠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少量装裱成册的敦煌遗书残片,则捐赠给了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所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遗书残片,原本装裱为七个册页,下面逐一略加介绍:
《唐人写经残卷》三册
第一册:馆藏编号Z145-1。经折装。上下以樟木板夹持。全书尺寸为33.422.52.7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34件。
第二册:馆藏编号Z145-2。推蓬式册页装。上下无夹板,有紫黑色皮纸封面,封面正中居上裱有无字洒金书签。开本阔大,全书尺寸为33.956.41.7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58件。背面有方尔谦(大方)墨笔题跋三条,及敦煌写经照片17幅。
第三册:馆藏编号Z145-3。推蓬式册页装。上下无夹板,有紫黑色皮纸封面,封面正中居上裱有无字洒金书签。开本阔大,全书尺寸为33.956.42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48件,背面附敦煌遗书3件、敦煌遗书照片11幅,实存残片合计51件。
《唐人写经真本》一册
馆藏编号S8429。经折装。上下无夹板。全书尺寸为30.916.71.5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39件。本册为吐蕃统治时期(89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五五》,原为卷轴装,后割裱为39件,改为经折装。每件7行,行17字,有乌丝栏。第6叶第2行下钤问畊收藏阳文长方印,尾钤居易鸟焦巢阳文方印、宿芳草堂阴文方印。
《敦煌石室经卷残字》一册
馆藏编号S8440。经折装。上下有木板夹持。方尔谦墨笔题签。全书尺寸为32.319.82.7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31件。包括多种残经。所粘每件遗书均有骑缝章叔弢方形阳文朱印。该册前附目录二纸,内容如下:
佛名经四种四叶莲华经八种八叶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种三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叶
大涅盘经三种三叶维摩诘经残字一叶
金光明经残字一叶莲华经残字三叶
大涅盘经一叶大般若波罗蜜经二叶
大涅盘经二叶
着录明晰,当为熟悉佛教文献与敦煌文献的人士所撰,为了解残片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背面有方尔谦墨笔题诗,及敦煌遗书照片、钱币拓片若干件。
《唐人写经册(残页)》一册
馆藏编号为S3214。经折装。上下以木板夹持。全书尺寸为3418.41.7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8件。其中第17件为归义军时期(910世纪)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为卷轴装,后裁切为7件,每叶6行,行17字,有乌丝栏。第8叶为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六残片。后钤有徐良珍藏朱文方印,有祥麟等人墨笔题跋四则。
《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一册
馆藏编号为S3755。经折装。上下无夹板。全书尺寸为30.413.90.6厘米。粘裱有敦煌遗书残片12件,为初唐写本《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原为卷轴装,后裁切为12件,改为经折装。每件5行,行17字,有乌丝栏。首钤小松曾观白文方印、澄斋收藏书画朱文方印。有辛亥年(1911)恽毓鼎墨笔题跋。
这些册页经过几十年的保存,部分书叶出现氧化、老化、变形、粘连、微生物损害、皱褶等问题,如不积极开展保护工作,各种病害情况可能逐渐加重。为了加强这批珍贵文献的保护,使之能传承久远,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开展天津图书馆藏珍贵古籍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以敦煌文献整理、保护与研究为该项目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两馆的全力协作,该项目已于2016年顺利完成,馆藏敦煌文献经过修复专家的精心修整,并加装了装具,定制了专用书柜,保护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关于修复的情况,我们已经在《天津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残片的保护修复》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
通过修复,天津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的编号数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们从《唐人写经残卷》第二、第三两册各残片的背面,揭下了一些古人修补残损佛经用的补纸,部分补纸本身也是佛经残片。有字补纸经重新编号,即丁-1至丁-10共十个号,其中部分编号包含多个小残片,最后装为一个册页。此外,有的敦煌文献残片背面,也有古人留下的字迹,以前在装裱状态,背面是遮蔽的,无法阅读,如今也能比较方便地使用。
这批残片虽然仅有二百多件,总量并不算大,但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它们的时间跨度从南北朝到归义军时期,纸张、书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多种佛经、经疏,有的佛经与后世通行本文字有差异,有的文献不见于历代大藏经,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又有近代名家题跋多则,是研究敦煌遗书流散史与敦煌学史的难得史料。
天津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方广锠、李际宁等编成《天津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详细记录这批文献各方面的情况,以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名义发表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八卷(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311358页)。这份目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提供关于这些敦煌文献的更多信息,请有兴趣的读者翻阅参考。2005年,万群参加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提交了《天津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介绍》一文,从装帧及前人修复角度介绍了这批珍贵馆藏,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融摄与创新: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论文集》。
这些敦煌文献的图版,修复前只有少部分在《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鉴赏图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第268426页)中发表。2016年修复保护工作完成以后,出版一部内容完整、图像质量清晰的图录、全面公布这批文献资料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特编纂此书,以方便各界读者了解这批珍贵文献的全貌,便利学者展开研究探讨。
本书沿用了《天津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给定的文献编号,即津图号。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我们对该目编号做了两个方面的补充:其一,该目未收录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编为津图178号;其二,由《唐人写经残卷》册页所收各残片背面补纸缀合而成的丁-1至丁-10,编为津图179至津图188号。这十件单独装为一个册页,与《唐人写经残卷》一并存放,但为了编号的连续与使用的便利,只能将它们排在全书最后,同时为了标明所出,以唐人写经残卷卷背补纸残片作为这一部分的总名。文献题名也大体上沿用《天津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的成果,而略作调整、补充。
限于见闻与学识,本书在编辑方面也许存在疏漏与错误之处,敬请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