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说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09 年,我从区县教科所调至北京教科院工作,研究领域也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转向教育评价。工作方向的转变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在做了学校评价研究之后,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例如查阅学校文献的时候,发现关于学校自我评价和学校外部评价的文献虽然有,但是很不系统,缺乏对学校评价流派的系统论述,翻译的文献也以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文献为主。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能否把已有的文献做一次梳理,将学校评价中关于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起源、发展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为做此项研究的同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开始收集与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关的文献,并细细品读、梳理,历时三年,终于形成了目前的结构体系。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例如有些文献仅仅提出了概念,但是并没有深入展开论述。循着这条线我继续做了很多研究有些问题找到了结果,有些还需要今后细细探寻。
2011 年,我开始担任北京市教委委托专项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在我们研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总结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学校自我评价在促进学校自我改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自我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动力不足,为此我在2017 年申报了北京市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找到解决学校自我评价动力不足的方法,为学校自我评价的深入开展提供经验。本书也融入了学校自我评价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对学校自我评价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学校评价是需要动力支持的,因为动力是评价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自我评价的动力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政府,政府希望指导学校开展自我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外部评价的依据,同时公开自我评价的结果,将之作为家长择校的依据;另一类来自学校,学校将自我评价作为诊断自身问题、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依据,将之纳入学校的管理制度。本书还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调动学校评价的动力以及平衡两种动力之间的关系。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学校评价的由来;第二章到第四章介绍了学校外部评价的概念界定、外部评价的历史回顾、外部评价的要素分析;第五章到第七章介绍了学校自我评价的概念界定、自我评价的历史回顾、自我评价的要素分析;第八章和第九章论述了学校外部评价与学校自我评价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第十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限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本书难免会有疏漏,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更加完善,能够成为研究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一个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