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系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本质特征、理论价值,以及其内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全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时代意义和发展向度,并尽可能地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发展史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我们更科学理性地把握人类社会有机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前行趋势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州学院副校长。
绪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
  三 主要观点和创新16
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9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成发展19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涵23
  三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意义29
第二章 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34
  一 社会有机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关系35
  二 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结构要素36
  三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39
  四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发展着的活的机体42
  五 苏维埃共和国有机体的根本任务46
  六 苏维埃共和国有机体的健康发展48
  七 无产阶级政党有机体的灵魂和旗帜51
  八 列宁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意义59
第三章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有机体思想67
  一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67
  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要素69
  三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72
  四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向度75
第四章 布哈林的社会有机体思想78
  一 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基础78
  二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和类型82
  三 社会有机体构成的结构层次84
  四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动力和规律87
第五章 瞿秋白的社会有机体思想92
  一 社会有机体生存的物质论92
  二 社会有机体构成的系统论95
  三 社会有机体运行的动力论101
  四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有定论109
  五 社会有机体前行的主体论113
第六章 李达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18
  一 社会有机体的本质论118
  二 社会有机体的构造论121
  三 社会有机体的进化论123
  四 社会有机体的实践论125
第七章 毛泽东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30
  一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本动力130
  二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直接动力136
  三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部结构142
  四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础155
  五 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主体力量159
第八章 邓小平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67
  一 社会有机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67
  二 改革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强大动力172
  三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历史主体177
  四 社会有机体发展是辩证系统的协调推进工程181
  五 社会有机体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时序差异性186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93
  一 “四个全面”揭示了社会有机体进步发展的根本目的193
  二 “四个全面”体现了社会有机体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生命特征196
  三 “四个全面”确立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最佳治理方式199
  四 “四个全面”保障了社会有机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202
  五 “四个全面”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有序整体推进205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与新时代文化建设208
  一 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意义208
  二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11
  三 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交流215
  四 社会有机体的人本性与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217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中国道路221
  一 中国道路坚持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与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221
  二 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有机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225
  三 中国道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创造活力229
  四 中国道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的有效运行232
  五 中国道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与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稳步推进236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41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人类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从“地域性”生存状态走向“世界性”发展状态的历史过程241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涵:人类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维护着世界历史的和谐发展246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人类社会有机体发展需要历史合力推动才能保持稳定有序前进251
结语257
参考文献261
后记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