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围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提出“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主张,并从十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既深入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形成,主体内容、研究范式、人学前提、存在形式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化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等维度深化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
《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对于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会成为持久和广泛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而来的是众多研究机构、大量研究人员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既为研究,便是研究者的心智释放,释放过程中的研究机构性质、当下社会需要和研究者个人特质等因素渗入研究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但从关注焦点、叙论方式、理论诉求和最终结论诸方面看,又是如此地不同。这便产生了有待研究的研究范式问题,诸多不同的直接原因是研究范式不同。可以认为,目前国内有四种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以西解马”、“回到原生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总三分格局,即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源自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又倾注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悟和升华。中国自觉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已有近百年历史。这一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旧中国,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悉数登场,皆以失败告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历史使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富有特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然形成。这一历史过程的代表性人物是毛泽东,其行之有效的至理名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此为革命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让国家强大和使个人富裕,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质的飞跃。与第一次质的飞跃的理论内核即为什么要革命和如何革命相比,第二次质的飞跃的理论内核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此为建设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人们可以从纯理论层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不同意见,但明证可鉴的事实是,正是这一理论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尊严,变得繁荣和强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理论任务时时提醒其不能停却前进的脚步。一是不断从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中吸取于已有益的成果;二是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类型学问题,即革命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建设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的结果将会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演化逻辑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演化历史是多么地有机统一和相互印证。
宫敬才,1954年生,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经济哲学和经济哲学。独立撰写《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睿智圣殿的后裔:捷尔吉·卢卡奇》、《卢卡奇的哲学思想》等学术专著4部,合著《计划人与市场人》和《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等学术著作2部。在《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读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2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曾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奖。
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问题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概说
一、被遗失的经济哲学传统
二、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特点
三、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精神遗产
四、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世界观形成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地产析分问题的解决
四、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现”黑格尔
五、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清算费尔巴哈
六、讨论性结论
第三章 黑格尔的经济哲学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二、劳动观
三、市场经济观
四、黑格尔经济哲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五、讨论性结论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哲学性内容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思想转化和形成过程的独特哲学性质
三、马克思经济哲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三种历史唯物主义
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分析框架
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本体论
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时间观
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和命题中的哲学
十、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十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哲学性内容的研究方法
十二、讨论性结论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
三、主体一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
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
五、让当事人出场说话
六、解剖典型
七、讨论性结论
第六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问题的哲学分析框架
三、“完整的人”是政治经济学的入学前提
四、用“完整的人”理论检视雇佣劳动的理论结果
五、“完整的人”理论与阶级立场的关系
六、“完整的人”的理论特质
七、讨论性结论
第七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三、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
四、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
五、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
六、讨论性结论
第八章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劳动哲学本体论
三、驳汉娜·阿伦特
四、讨论性结论
第九章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人化自然辩证法产生以前的辩证法理解史
三、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
四、人化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五、讨论性结论
第十章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
一、问题的提出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重要性质
三、科学技术社会历史作用的“双刃剑”性质
四、科学技术的有限性质
五、对浪漫主义和资本人道主义的批判
六、讨论性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