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蜀学与经学相结合的发展脉络,巴蜀哲学的特色,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蜀汉经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历史地位,以及对巴蜀哲学与文化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物思想的梳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价值与特质,巴蜀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涵互动及其意义。客观地概括并总结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包括:以儒为本,融会三教,吸取诸家之长,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重经学,兼采汉宋,沟通训话与义理;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重人情,道欲、性情相结合;综合创新,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爱国献身,批判专制,与时俱进等。这体现了蜀学的博大精深、融贯超越与求实进取的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和吸取。
蔡方鹿(1951-),四川眉山人。197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硕士课程教师进修班。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兼任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独著《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先后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结项鉴定为“优秀”,并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又于2014年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7篇。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