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析在高等院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学习分析——一种在教育领域的技术革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介绍了学习分析的基本原理,梳理了国内外高校运用学习分析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实证研究对学习分析在我国高校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学习分析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人类正处于一个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人的社会行为被量化,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领域产生的庞大数据量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的数据来自数据收集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正式步入“互联网+”时代。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具有新技术、新生产要素、新社会空间和新业态体系四个核心特征。第一,新的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例如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基础设施以及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3D打印、智能可穿戴技术等设备及工具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撑;①第二,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与信息资源已成为各行各业最为核心的资产,大数据的涌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同时,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上的根本性改变;①第三,新的社会空间。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与各领域、多维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关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化;第四,新的业态体系。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体制、新机制、新分工在形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创造、复制和传播都在提速,使事物在不断超越自身的外延向相邻领域侵入的同时也在不断打破自身内在的规定性。②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其基本含义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了重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打破传统学校的“围墙”,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交互学习,丰富课程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四个方面。③
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和公平,“互联网+教育”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使碎片化和复杂化的教育资源实现其最大价值。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使已有的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名教育者仅能面对几十最多上百名学生进行教育,但通过互联网一名优秀的教师将可以同时服务于上千万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在互联网中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李毅,重庆人,应用统计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后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西南大学分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现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相关研究。主持参与了国内外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序
第一章 学习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章节导论
第二节 学习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整体模型构建
二、数据捕获
三、形成报告
四、预测
五、干预
六、优化
第三节 各阶段的核心技术
一、数据获取阶段:数据转换接口的建立和使用
二、数据分析阶段:数据挖掘法与社交网络分析法
三、数据结果运用阶段:干预引擎
第四节 学习分析的主流工具
一、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习分析工具
二、基于社交网络法的学习分析工具
第二章 学习分析在高校中的应用
第一节 章节导论
一、学习分析与高等教育结合的背景
二、学习分析应用的基本原理
三、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应用概述
第二节 学习分析在教学管理和学业评价中的应用
一、信号灯系统
二、可视化学习网络数据分析项目
三、自我检查项目
四、借鉴与启示
第三节 学习分析在校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校园管理系统概述
二、校园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三、实践案例分析
第三章 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章节导论
第二节 我国学习分析技术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分析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二、学习分析系统建设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学习分析本土化
第五章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