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写这本书,有些缘故。
 一是近年北京、南京、武汉、人民诸大学纷纷开办国学院、国学   研究所、国学班、国学营;社会上各类国学讲习机构与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而其实皆乏教材。唯翻印八十年前梁启超、钱穆,或三十年 前台湾杜松柏、朱维焕诸先生之作以应时需而已。旧作不废江河,当   然该重印;但无论语言、材料、观念,现在似乎总应有一本新的作品才好。
 其次是我自己对于做学问,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什么都该由国学传统中发展出来。故国学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之土壤。这个道理,本不难懂,也绝不会错。但只要一说,立刻就会有无数不知学问为何物的妄人来乱嚷嚷,说是故步自封啦、文化保守主   义还魂啦、遗老复辟啦、不能与世界接轨啦、西学才能救中国啦,等等。此辈对中国学问根本未尝究心,固然是不懂的;他们对西方学术之发展,又何尝有所了解?试问:西方学术之发展,难道不是由其文化学术传统中生长起来的?难道竟是切断了来搞,或向中国借来的?
  还有些人则不断质疑:国学范围如此浩瀚,皓首尚且不能穷经,想把国学都弄通了,再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些东西,怎么可能?  
 欸!有什么不可能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淹贯四部、博涉九流、   兼综三教。这些话,听起来像是自夸自炫,其实一点也不。以我之鲁钝,做到这一步,也不过就花了三几年工夫。在我大学时期,便已把国学诸领域大抵摸熟了,掌握了中国学问之大纲大本,此后不过渐次   精修,并与西学新学相孚会、相激荡、相印发而已。前辈学者,如康有为、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谁不是这样?皆不过二十许岁,于国学皆已通晓,且亦不妨碍其吸收西学。以后因机触会,赓为发   皇,工力之积,固然远胜少时,但若说国学非皓首不能究知,则天下没这个道理。
 其中关键在于:通晓国学,重点在通。淹贯四部三教九流百家,   打通文史哲及社会学科,正是通人之业。通人不是什么都懂,天底 下没这种人,更没这种需要。通人只是通达博雅,故在知识与心态上 可以通贯地去掌握事理。做学问,精力和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天   资尤其相去不远,可是入门路头不同。为通博之学者,略沉潜,即能 致广大而极精微,成为通人。走专家狭士一路者,则终究只能成为专家狭士。专家狭士,对于自己花了那么多气力才终于在某个领域里稍   微有了点知识,既自卑又自负,根本不相信有什么通人竟能在极短的 时间里通贯他们那些专业。夏虫不足以语冰,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幸近百年来之学风,趋新骛外,国学颇遭鄙弃;为学又贵专   业,而不知天地之大美、学术之全体大用。以致一种宽易博大的治学 之道,反而甚为寂寥。偶欲从事者,亦以为必是荆棘榛莽之绝学,非 有绝大愿力,不敢问津。
 其实此道甚为平易,圣贤教人,本来如此,今人自己犯糊涂罢   了。我偶得师友护惜,于此稍有所见,自然就常想略述心得,接引同 道,共窥国学之堂奥。十六七年前,与林安梧等人游贵州龙场驿,访阳明书院时,安梧即劝我好好聚生徒、讲国学,传此一路治学方法。
 
自序 / 001
 甲 门径篇 
第一章 名义 / 003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 / 003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 011 
第二章 材料 / 019 
一、文献及其保存 / 019 
二、文献的整理 / 022 
三、文献之学 / 026 
第三章 方法 / 037 
一、由资料到系统性思维 / 037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 045
第四章 语言 / 058 
一、音的演变 / 058 
二、词的特点 / 060 
三、句的形态 / 065 
四、语言与思维 / 071 
第五章 文字 / 075 
一、真正的文字 / 075 
二、表意的体系 / 079 
三、构造的原理 / 082 
四、发明的历程 / 086 
五、思想的历史 / 089 
第六章 训诂 / 094 
一、因言以明道 / 096 
二、语言的分析 / 098 
三、理解的迷失 / 103 
四、反省的路途 / 108 
第七章 经 / 114 
一、经典化 / 114
二、圣典崇拜 / 116 
三、经学历史 / 120 
四、传经体制 / 125 
五、经典不死 / 130 
第八章 史 / 134 
一、文字的书写 / 135 
二、史官的传统 / 137 
三、个人的著述 / 143 
四、官史的发展 / 147 
五、民史的现象 / 151 
第九章 子 / 155 
一、子学之变 / 155 
二、先秦诸子 / 157 
三、诸子之衰 / 161 
四、研究诸子 / 164 
五、解释历史 / 168 
六、开放阅读 / 176 
第十章 集 / 180 
一、文集之兴 / 180
二、总集 / 184 
三、别集 / 188 
四、全集 / 193 
五、丛书 / 196 
第十一章 儒 / 198 
一、儒家的起源 / 198 
二、孔子的身份 / 200 
三、儒学的分化 / 204 
四、经生、文士与文吏 / 206 
五、道学、经世与宗教 / 210 
六、儒家型社会 / 215 
第十二章 道 / 222 
一、道教的来历 / 222 
二、道教的性质 / 232 
三、道教的研究 / 242 
四、道教的资料 / 246 
第十三章 佛 / 252 
一、中国的和世界的佛教 / 252 
二、佛教的理论 / 256 
三、佛教的历史 / 261 
四、佛教的资料 / 267 
五、佛教之研究 / 270 
第十四章 余论 / 276 
一 / 276 
二 / 281 
三 / 283 
乙 登堂篇 
国学之书目:胡适与梁启超 / 293 
康有为先生的国学 / 299 
一、口说 / 299 
二、道教 / 302 
三、佛教 / 305 
四、西学 / 312 
五、史地 / 316 
六、天文 / 323 
七、乐律 / 328
八、余论 / 332 
章太炎先生的国学 / 336 
马一浮先生的国学 / 349 
一、马一浮的六艺之学 / 349 
二、马一浮学术之特点 / 351 
三、马一浮援佛论儒之风格 / 358 
四、马氏国学的宗儒旨趣 / 365 
清华国学院传奇 /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