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我们怎么去面对,对于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等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它带来的是一次革命性的巨变。首先胶片已经消失了,从电影拍摄方式来讲已经不再是用胶片拍电影的时代了。同样对于美术师来说也是一样,过去的电影场景需要你靠手工画图、现场搭建,不仅周期长、经费多,同时还有一个视觉效果的问题。摄影师和导演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创作观念的改变:摄影机运动由数字技术来控制。叙事的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冲击也是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挑战中使中国电影立于不败之地,仍然保持着电影大国乃至电影强国的风范,对于当代电影人来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任务。从90年代至今,书店里有关介绍电影特效的各种软件操作、各种制作技巧攻略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是真正介绍电影特效创作,特别是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电影特效创作手法、思想,介绍影视创作经验的专业书籍几乎是“难得一见”。
《电影特效创作》更多地是介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们以及笔者在电影特效创作中的手段、思想,以及电影特效创作在影片创作中的作用,是他们和笔者多年创作和教学的经验梳理,而非某个影像制作软件的操作使用说明。
如果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还活在当下的话,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当初他们发明电影,曾为胶片的曝光、齿孔的准确等技术问题而头疼不已,他们一定不会想到今天的电影,没有了胶片,没有了化学洗印,更没有了令他们头疼无比的24格齿孔技术。现在的电影成像已经完全变成了虚拟的数字化“0,1”,一部电影从制作到放映完全变成了数字化。这其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手段,同时改变的还有电影的创作观念。过去的电影我们都说是“拍”出来的,而现在的电影已经从“拍”转变成为“做”。
我们知道电影就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一场梦,在做梦的过程中我们把故事讲完了。看电影也是一种体验过程,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把自己在生活中无法接触到、无法在现实中观看到的影像和故事在电影院中得以实现。
电影的特殊性和视觉冲击给观众所带来的愉悦性,决定了电影从诞生开始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从1896年诞生至今,电影是随着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而诞生的,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电影在当代艺术中是最具国际化且最具观念意识的艺术形式,集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艺术于一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七艺术”。它集视觉、听觉加之意识的互动,非常容易得到观众的接受和理解,人们更喜欢以声画同步结合叙事形式,在生活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也恰恰是这种艺术形式和梦想的结合使得从事电影艺术的人不得不把艺术和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电影创作者不像画家,也不像音乐家可以以个人的艺术行为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表现其艺术行为,如编剧对文字的梳理、导演对整部片子的构架、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再通过摄影师将画面拍摄下来、美术师将梦中的情景通过造型和色彩再现出来。那么到了当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人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技术运用得如何将决定一部电影的品质。数字技术不仅在前期拍摄上获得了革命性的改变,在电影后期制作中也越来越被重视。这就是电影特效。电影特效作为电影前、后期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字技术在诞生之初就给中国电影以及国际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对电影制作观念还是电影的叙事方式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等,从视听感受上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们。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电影该往哪儿走?中国电影该怎么办?”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教员,笔者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之重大。
数字技术我们怎么去面对,对于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等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它带来的是一次革命性的巨变。首先胶片已经消失了,从电影拍摄方式来讲已经不再是用胶片拍电影的时代了。同样对于美术师来说也是一样,过去的电影场景需要你靠手工画图、现场搭建,不仅周期长、经费多,同时还有一个视觉效果的问题。摄影师和导演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创作观念的改变:摄影机运动由数字技术来控制。叙事的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冲击也是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挑战中使中国电影立于不败之地,仍然保持着电影大国乃至电影强国的风范,对于当代电影人来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任务。从90年代至今,书店里有关介绍电影特效的各种软件操作、各种制作技巧攻略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是真正介绍电影特效创作,特别是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电影特效创作手法、思想,介绍影视创作经验的专业书籍几乎是“难得一见”。写本书也是经历了四五年的时间准备。毕竟生活在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各种影像制作技术层出不穷,一种软件的使用刚进入成熟阶段,另一种更加迅猛更加智能的新软件又来到我们身边,所以本书更多地是介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们以及笔者在电影特效创作中的手段、思想,以及电影特效创作在影片创作中的作用,是他们和笔者多年创作和教学的经验梳理,而非某个影像制作软件的操作使用说明。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电影特效创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向好莱坞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进步,逐渐掌握一些技能,并通过实践转化成中国电影的创作方法。现在,我们要把电影特效创作的规律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恰逢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影视视效学会专委会成立。在中国成立电影视效学会也是笔者奋斗多年的愿望。笔者并有幸被推选为视效专委会主任,更深知责任重大。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学会很多同行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刘晓清,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视效专委会会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电影特技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讲授课程
电影特技镜头画面构成
电影特技概论
电影特技设计(2007年评为北京电影学院优质课程)
电影特技创作(2007年评为北京电影学院优质课程)
主要创作成果
电影《音乐家》任视效总监
3D舞台艺术电影《白毛女》任美术指导、视效总监
电影《惊天动地》任视觉效果设计
(该片获2010年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电影《极限救援》任视觉效果总监
电影天地英雄》任视觉效果设计
(该片获200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电影技术奖)
电影《美丽的大脚》任视觉效果设计
电影《青春作证》任美术设计
电影《日光峡谷》任美术设计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任美术设计
参与《唐山大地震》《北平战与和》《台湾1895》《士兵突击》《长恨歌》《玉观音》《关中匪事》等多部电视剧创作
专著
《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前言
第一章 认识电影特效
第一节 电影特效的起源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电影特效的加速器
第二章 传统电影特技
第一节 特技的摄影
一、停机再拍/
二、逐格拍摄
三、高速摄影
四、慢速摄影
五、倒拍
六、模型摄影
七、Staff Motion摄影
八、Goal Motion摄影
九、飞行摄影
第二节 电影特技模型
一、模型的种类
二、模型的拍摄
第三节 电影光学特技
一、多次曝光
二、绘画接景
三、模型接景
四、反射合成
五、银幕合成
六、后期接景
第四节 化学效果特技
第五节 电影特效化装
第六节 机械悬挂技术
第七节 机械装置在场景中的应用
第八节 电影物理特效创作
一、气象效果
二、枪击和弹着点效果
三、刀、箭类武器
四、烟火效果
五、烟和雾的效果
六、交通工具及建筑物的爆炸
第三章 数字特效
第一节 数字特效的出现
第二节 数字特效的分类
一、数字合成
二、数字模型
三、数字物理特效(动力学)
四、胶片扫描/记录(胶转磁技术)
五、虚拟预览系统
六、虚拟摄影系统
七、数字绘景
第三节 数字特效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
一、拾遗补阙
二、推陈出新
三、整新如旧
四、抹施粉黛
五、偷梁换柱
六、数字克隆
……
第四章 数字特效与传统特效的融合
第五章 电影特效对于叙事的作用
第六章 电影制作中主创部门与特效部门协同创作
第七章 电影特效创作原则
第八章 电影视觉概念没汁和视觉特效分镜头设计
第九章 电影特效从业人员必备的素养
第十章 电影特效拍摄方案与实施——以《音乐家》《白毛女》为例
附录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获奖名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