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总结和深入挖掘占今文献中的中医诊疗经验和临床证据,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专病专科的诊疗质量和水平,乃编写《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心肌梗死》为其分册。
《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心肌梗死》选择了有中医证治特色的“心肌梗死”进行文献研究和整理。按照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名医医案、古籍汇编等进行阐述。对“心肌梗死”病名的古今源流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该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内容,总结古今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理养生及疾病预后等的认识。《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心肌梗死》通过对名家医案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心肌梗死”中医治疗的优势·另对“心肌梗死”相关古籍文献做了详细汇总,方便读者奄阗·《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心肌梗死》基于文献研究对该病的证治进行论述,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强,适合中医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各级专科医师阅读。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薪火传承,流传至今,历代医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历来重视名家的理论和经验,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本又一本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医古籍,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可以说,离开了这些中医古籍,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学术创新则犹如无根之木,难以生存和发展。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曾感叹“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话中指出了研读经典古籍的重要性。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中医经典古籍对后来者犹如甘饴,胜似帆满行舟;遂有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孙思邈“道合古今,学殚术数”而传千金;李时珍“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编纂本草。大凡传世之名家,无不穷搜博采,攻读名著无数。
目前,据统计,《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出版)收载中医药图书12124种,其中古籍文献8000余种。随着社会发展,中医的现代著作和研究文献亦与日俱增,所形成的古今文献库虽然为后人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浩瀚的数量也给使用者带来针对性不强和检阅不便等问题。本书之出版,对解决上述的问题大有帮助,可为读者提供一些专病专科的综合性文献汇编,使专病专科古今文献的检阅更加便利,以拓宽视野和提高专科的临床应用水平,有助于专病专科的建设与发展。故乐为之序。
张敏州,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
郭力恒,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理事。
上篇 心肌梗死中医文献研究
第一章 心肌梗死的中医病名
第一节 中医病名源流
第二节 中医病名现代研究
第二章 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 病因病机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三章 心肌梗死辨证分型
第一节 辨证分型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 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四章 心肌梗死治疗方药
第一节 古代经验方
第二节 现代经验方
第三节 注射液
第四节 单方验方
第五章 心肌梗死中医非药物治疗
第一节 针刺疗法
第二节 情志疗法(心理调养)
第三节 饮食调养
第四节 外治疗法
第五节 医疗体操
第六节 气功
第七节 起居调养
第八节 预防调护
第六章 名医经验综述
第七章 名医典型医案
第一节 邓铁涛医案
第二节 陈可冀医案
第三节 成启予医案
第四节 黄春林医案
第五节 林求诚医案
第六节 邢月朋医案
第七节 周次清医案
第八节 赵斌医案
下篇 心肌梗死文献汇编
第一节 战国至隋唐时期文献汇编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文献汇编
第三节 明代文献汇编
第四节 清代及同时期文献汇编
附篇 文献整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