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等历史散文,叙事生动,人物刻画鲜明,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孟子》等诸子散文长于说理,或气势雄放,或浪漫奇幻,或议论透辟。先秦散文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先秦散文选·家藏文库》选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避开以往选本中范围狭窄的问题,并根据读者对象,选取了一些常见名篇之外的优秀篇章,并一般采用全文照录的方法,对这些篇目作注释、串讲、评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篇章内容,汲取先秦散文的精粹。
“先秦”这一概念出现较晚,大约从近代以来才被人们普遍使用。因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甚早,而成文的典籍一般都认为始于商周。近年以来虽有人提到夏代已有文字之说,但学术界尚无定论。且片言只语,亦难作为散文人选。即使像殷、商甲骨,商周青铜器铭文,虽已有较完整的文字,但因文字过于古奥,所以尚难作为散文人选。所以这本《先秦散文选》,也只能依照惯例,从商周成文的典籍开始。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产生的文章和典籍极为丰富,从中选录一些优秀篇章,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从现存的一些选本来看,其选取的范围似乎都较狭窄。例如梁代萧统的《文选》一书,就不选现今所谓“经”“史”“子”三部典籍,因此在这部书里所收先秦作品甚少。萧统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他在一定程度上认清了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等学科文献的区别。后来许多选家,大抵遵循其成规,如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就是这样。另一部被人视为“俗学”的《古文观止》,倒稍为破其先例,在所谓“经部”中,选了《春秋三传》和《礼记》,这大约是因为这些书乃“传”而非“经”;至于先秦诸子之文,则仍弃而不录。只有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时,才对“经”“史”“子”三部均加选录(不过所收“子”部文章很少)。现在看来,若要选录先秦散文,萧统以来的惯例,似不得不有所改变。因为文、史、哲的明确分工是后来的事,在先秦时代,人们似尚无这种认识,而且后人作散文亦多取法先秦典籍。《文心雕龙·宗经》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刘勰此语,有尊儒的偏见,他忽视了子书和史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过他指出后来各种文体皆导源于先秦那些并非纯文学作品的典籍却很有道理。如果我们要把“经”“史”“子”排除在外,那么先秦文学就仅存一部《楚辞》,而屈原、宋玉之作,又属辞赋而非散文,这样,“先秦散文”就无从选取了。
现在常见的一些书中选取先秦文章似乎也有一些成例。从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和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到后来的一些中学语文课本,选《左传》一般均取《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选《战国策》又不外乎《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诸篇。这些文章无疑是佳作,理当人选。但像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部散文选,应该是供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文学爱好者阅读的,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前面提到的那些篇章,大抵都已读过,再加选录,似无必要。再说像《左传》之文,最有名的篇幅大约都属记事之文及外交辞令两类。一些选家所录,大抵以辞令之文为多,记事之文有的较长,不适用于教材,因此较少入选。但正如唐代刘知几所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他在《史通·外篇杂说上》中盛赞《左传》叙事特别是记战争的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也许要算晋楚的三次大战。这些文章不但在春秋史上是头等大事,在文章上亦属出类拔萃之作。相对这些文章来说,人们常读的《曹刿论战》所记之“长勺之战”不但规模较小,过程也显得简单。所以本书选取了著名的《邲之战》和《鄢陵之战》二文,虽然文字较长,却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左传》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
尚书
牧誓
秦誓
左传
晋公子重耳逃亡
郑公子归生告晋赵盾
晋楚邲之战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宋卫陈郑火
晋栾盈之难
楚囚郑皇颉
申包胥乞援于秦
公羊传
赵盾弑君
毂梁传
齐晋鞌之战
国语
邵公谏厉王止谤
晋优施教骊姬谮太子申生
优施说里克
叔向贺贫
沈诸梁论白公胜
越使诸暨郢行成于吴
越灭吴
战国策
范雎说秦昭王
陈轸说昭阳
冯谖客孟尝君
齐宣王见颜斶
庄辛说楚襄王
汗明见春申君
春申君与李园
鲁仲连义不帝秦
聂政刺韩傀
乐毅报燕惠王书
礼记
《檀弓》二则(节选)
礼运(节选)
墨子
兼爱上
孟子
王道之始
率兽食人
孟子拒齐宣王之召
孟子和许行之争
孟子论陈仲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论桀纣失天下
孟子论专心致志
民贵君轻
荀子
劝学
议兵
天论
韩非子
孤愤
说难
五蠹
吕氏春秋
本生
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