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突破传统叙述框架,以“实践者-研究者”为独特视角,利用研究者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以整体性视野打破历史与当代实践在时空与叙述上的割裂,将20世纪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与百年脉络,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并对其背景脉络、经验机制、困难张力等进行分析与反思。与此同时,在写作方法上尝试融合人文与社科两种风格,把书写者的事实在场、动态存在与话语权力还原为乡村建设整体脉络的组成部分,在经验与时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结合与互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以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与丰富空间。
		
	
潘家恩 
 
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常务理事、《卢作孚研究》副主编等。自2001年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已有二十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开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课题,联合主编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目录 
 
导论:为何说与怎样讲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先行研究 
3.三种倾向 
 
二、思想资源 
1.文化研究的脉络自觉与实践传统 
2.波兰尼与双向运动视野 
 
三、特点方法 
1.经验的“在场” 
2.跳出乡建看乡建 
3.“另类”书写 
 
第一章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 
一、他毁+自毁:乡建视野下的百年激进 
1.“激进”讨论简要回顾 
2.双重破坏中的“去脉络”进程 
3.重思“激进” 
 
二、百年乡村破坏:激进化的后果与动力 
1.“三要素”的多形式外流 
2.稳态乡村秩序的改变 
3.“乡/土”作为问题与对象 
 
三、作为回应与探索的百年乡村建设 
1.“三农”辩证法 
2.乡村的多元化反应 
3.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 
 
四、小结 
 
第二章  脱嵌之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与现实空间 
 
一、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 
 
二、乡村建设的多重源起 
1.乡村破坏的自救与救济   
2.乡土力量的发现与再现 
3.建设思潮的反思与落地 
 
三、案例讨论:社会生态农业的兴起 
1.乡建“进城”与市民“下乡” 
2.当自圆其说“捉襟见肘” 
3.遮蔽与再现 
专栏21:一个支农队员眼中的“乡建时代” 
 
四、小结 
 
第三章  从自发到自觉:乡村建设的思想资源与曲折实践 
 
一、大变动时代的自觉 
1.从“西化”到“现代化” 
2.“走不通”后的自觉 
3.本土与外来 
专栏31:传承与创新——山东乡村建设试验中的乡学村学 
 
二、悖论性展开 
 
三、案例讨论:“再乡土化”的教育探索 
1.“新民”时代 
2.“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3.“遭遇”后的反思与创新 
专栏3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 
 
四、小结 
 
第四章  不只建设乡村:乡村建设的形态、原则与内容 
一、群体性存在与多样化生存 
1.从黄展云和傅柏翠说起 
2.“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专栏41:延安的乡村建设实践 
3.乡村建设的复杂光谱 
专栏42:全国乡村建设部分机构列表(1926—1937) 
 
二、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民生计为本 
2.互助合作为纲 
3.多元文化为根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五大体系 
1.学生下乡教育支农 
专栏43: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公约、大学生支农队纪律歌 
2.农民合作改善治理 
专栏44:从“哭着维权”到“笑着乡建”——南塘兴农合作社的冲突转化 
3.社会农业城乡融合 
4.工友互助尊严劳动 
5.大众参与文化复兴 
 
四、小结 
 
第五章  多重回嵌: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 
 
一、重建整体性视野 
1.重思经济 
2.作为生活样法的文化 
 
二、回流与回嵌 
专栏51: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 
 
三、案例讨论:整体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合作实践 
1.“经济”组织的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 
2.“经济”现象的社会制约与文化影响 
专栏52: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 
3.从专业合作到综合合作 
专栏53: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的发展历程 
 
四、小结 
 
第六章  张力之中:乡村建设的矛盾与限定 
 
一、“众目睽睽”与“左右为难”:乡村建设的批评 
1.“右翼”批评 
2.“左翼”批评 
3.当代批评再理解 
 
二、多重之“难” 
1.“去乡土”与“再乡土”:消长变化中的社会基础 
专栏61:外部主体与乡土社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新都试验” 
2.“农民化”与“化农民”: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双向运动 
专栏62:穿越“象牙塔”与“泥巴墙”:刘老石的故事 
3.“小仁政”与“大仁政”:乡村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内在张力 
专栏63:“铁钩”与“豆腐”:梁漱溟20世纪50年代的曲折思想 
4.生态“天花板”:有限地球时代的新制约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生态实践的“力”与“困” 
1.毛驴、牛及其他 
2.农民的“选择” 
3.技术的背后 
 
四、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突围:乡村建设的认知坐标与“反向”实践 
一、刻板化与浪漫化:理解乡村建设的双重障碍 
1.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的启示 
2.城乡中国的情感结构 
3.“及物”的难度 
专栏71: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当代乡村建设的文化实践 
 
二、案例讨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传媒建构 
1.大众传媒与“另类”实践 
2.命名、修辞与想象 
3.传奇与个案 
 
三、行知新坐标:“反向”中的“返乡” 
1.情绪的症候 
2.“反向”的可能 
3.新农人的“纠结”与行动 
 
四、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一、何谓乡村建设  
1.脉络与意义 
2.内容与内涵 
3.限制与张力 
 
二、几点讨论  
1.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 
2.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专栏81: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览表(1987—1997) 
3.“擂台”还是“土壤” 
专栏82:全球化危机与亚洲、拉丁美洲的乡村建设 
 
三、不足·待续 
 
参考文献 
后记:不是辩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