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金匮要略》205首经行整理研究,并围绕相关方、药问题,阐述经方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通过《金匮方论衍义》《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心典》的论述,帮助读者理解经方的证治规律和用方特点;通过《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长沙药解》阐述张仲景经方药法,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经方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结合《金匮方歌括》加强对经方的理解与记诵。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杂病的典范”。笔者根据多年来《金匮要略》教学与临证的点滴体会和实际需要整理本书,目的在于,第一,为读者梳理《金匮要略》另一种形式的思路与格局,让读者一目了然,明确《金匮要略》每一篇中针对每种疾病、每一个证型的方证思路及整体框架,本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第j篇。同时,在学授和临证应用《金匮要略》方药的时候,更要注重《金匮要略》经方的药量配伍、的煎服法、药后反应、饮食禁忌、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经常被读者和医生所忽略的,例如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药量配伍为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l,如果抛开这种配伍比例,恐怕就不是桂枝汤,可能为桂枝加桂、桂枝加芍药汤,甚至为小建中汤。因此在学医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类问题,该类问题在书中比比皆是,望读者重视,其他例如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的重量比为8:3;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体积比为7: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等等。因此本书的第了章,保留了方证原文及方后注等全部内容,旨在体现《金匮要略》的原貌和经方的精髓。 第三章整理了每个方证的相关原文,并且将《金匮要略》或《伤寒论》与之相关的条文全部开列于方药第一次出现的位置,而之后再次出现同一方药,其相关内容以“参见某某条”的形式引注到该方第一次m现的章节。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研读,并体味仲景一方多用、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临床思维。原文整理及校对过程中,《金匮要略》参阅了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何任、何若苹整理),《伤寒论》参阅了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伤寒论》(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在《金匮要略》前二十二篇记载的205首经方中,与《伤寒论》重复44首,故在整理经方相关原文时,与经方相关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关原文一并列于【原文】当中。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部分经方在《金匮要略》或《伤寒论》中多次出现时,不同的条文中,方药组成有所差别,笔者尊重原文,未做擅自修改而保留原貌,一并开列在【原文】之中,以留思考空间,供读者研读。第三章引用《金匮方歌括》的内容,将每首经方歌诀列于原文之后,以供读者背诵之用。第三章每方《金匮方歌括》之后,以“经典引注”的形式,引用了《金匮要略》i家注解,注释《金匮要略》方证及原文,将诸家原文列于其后,以供读者阅读。j家注括《金匮方论衍义》《金匮玉函经二注》和《金匮要略心典》,本三家是笔者常常研读且历代评价较高的三部著作,故本书引来阅读。同时,笔者将《金匮要略》每篇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于每章之末,以便览每篇全貌。笔者在研读和应用《金匮要略》过程中发现,仲景医学中用药剂量古今换算、炮制方法、煎服法、煎药溶媒法与途径等相关内容,对临床影响极大,因此在整理研究《金匮要略》过程中将上述相关内容结合自身体会和文结为第二章,以求展示给读者原味的仲景医学。该部分内容是笔素十分重视的内容,无论是授课还是临证,都十分注意这些内容,故整理相关内容于书中第二章,以供读者了解学其中有些内容笔者目前尚无可参考点,或未能研究明了,在该书中就未详列每条,相关内容保留或存疑,以待后续版本完善。
仲景经方体系中,除了经方的相关方剂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味效及临证主治,此内容在仲景医学体系中与我们现代中医人学别较大,如果我们以后世医家对中药的认识解读经方或以方测证,就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了。例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原文并未明确提出风湿化热伤阴的病机,而我们后世医家通过对原方中知母的应用提出此观点,但是风湿化热伤阴的病机是仲景的原意吗?如果不是,知母如何解释呢?而我们翻看《神农本草经》发现,“知母,味苦,性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虽然知母具有“主消渴,热中,除邪气效,此是白虎汤的用意,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的主要区别在于,桂枝芍药知母汤以肢体肿为主,而乌头汤以肢体关节痛为主,故此处的知母应取“肢体浮肿,下水。如果不研读《神农本草经》难以解释仲景原意,甚至可能出现误解,且以方测证亦会存在“将错就错”的局面。此类问题在仲景医学体系中经常出现,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中的厚朴与承气汤中的效一致否?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中的薏苡仁真有消痈排脓、利水化?等等。因此,笔者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长沙药解》中的内容整理成第四章列于书末,以供渎者随时参读,还原仲景医学、经方原貌。本书第一篇以概述的形式概括了经方的情况、仲景医学的相关内容,以利于明确经方及仲景医学体系的真正内涵。
本书以整理为目的,将经典内容展示给读者,并未过多地添加笔者本人的观点,以给渎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由于笔者个人修为甚弱,不堪明确提出个人的点滴观点,待笔者逐渐成熟后,将在第二版中阐述个人的相关学术体会,以供大家讨论。该书只是将笔者的学和知识框行构列,展现给读者,以提供学用的便利罢了。该书整理匆忙,望各位读者和同仁斧正,以期受教一步完善。
本书第一至j章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陈飞撰写,共计37.4400万字;第四章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太鑫撰写,共计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7328万字。
陈飞 太鑫
2020年2月
第一章经方概述
第二章研读经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用药剂量古今换算
第二节煎服法研究
第三节药后护理
第四节溶媒、药引研究
第五节 中药炮制法研究
第六节用药途径研究
第三章 《金匮要略》经方解析
第一节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1.栝楼桂枝汤
2.葛根汤
3.大承气汤
4.麻黄加术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6.防己黄芪汤
7.桂枝附子汤
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9.甘草附子汤
10.白虎加人参汤
11.一物瓜蒂汤
第二节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治第j
1.百合知母汤
2.滑石代赭汤
3.百合鸡子汤
4.百合地黄汤
5.百合洗方
6.栝楼牡蛎散
7.百合滑石散
8.甘草泻心汤
9.苦参汤
10.雄黄熏方
11.赤豆当归散
12.升麻鳖甲汤
1 3.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第三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鳖甲煎丸
2.白虎加桂枝汤
3.蜀漆散
4.牡蛎汤
5.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6.柴胡姜桂汤
第四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侯氏黑散
2.风引汤
3.防己地黄汤
4.头风摩散
5.桂枝芍药知母汤
6.乌头汤
7.矾石汤
8.《古今录验》续命汤
9.《千金》j黄汤
10.效方》术附汤
11.肾气丸
12.《千金》越婢加术汤
第五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黄芪桂枝五物汤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天雄散
4.小建中汤
5.黄芪建中汤
6.肾气丸
7.薯蓣丸
8.酸枣汤
9.大黄廑虫丸
10.《千金翼》炙甘草汤
11.《肘后》獭肝散
第六节肺痿肺痈咳嗽卜气病脉证第七.
1.甘草干姜汤
2.射干麻黄汤
3.皂荚丸
4.厚朴麻黄汤
5.泽漆汤
6.麦门冬汤
7.葶苈大枣泻肺汤
8.桔梗汤
9.越婢加半夏汤
10.小青龙加石膏汤
1 1.《外台》炙甘草汤
12.《千金》甘草汤
13.《千金》生姜片草汤
14.《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5.《外台》桔梗白散
16.《干金》苇茎汤
17.葶苈大枣泻肺汤
第七节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奔豚汤
2.桂枝加桂汤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第八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栝楼薤白白酒汤
2.栝楼薤白半夏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
4.人参汤方
5.茯苓杏仁甘草汤
6.橘枳姜汤
7.薏苡附子散
8.桂枝生姜枳实汤^
9.乌头赤石脂丸
10.九痛丸
第九节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
1.厚朴七物汤
2.附子粳米汤
3.厚朴l一物汤
4.大柴胡汤
5.大承气汤
6.大建中汤
7.大黄附子汤
8.赤丸
9.乌头煎
10.当归生姜羊肉汤
11.乌头桂枝汤
12.《外台》乌头汤
龙骨
乱发
麻黄
麻子仁
马通汁
麦门冬
芒硝/芒消
虫亡虫.
蜜(白蜜、石蜜)
牡丹皮
牡蛎
蒲灰
蛴螬
铅丹
蜣螂
秦皮
瞿麦
曲
荛花
人参
人
戎盐
桑东南根白皮(桑根皮)
山茱萸
商陆根
芍药
蛇床子(蛇床子)
射干
升麻
生姜
生梓白皮
石膏
石韦
蜀椒
蜀漆
鼠妇
薯蓣
水蛭
蒴苕细叶
苏叶
酸枣仁
獭肝
桃仁
天门冬
天雄
葶苈子
通草
王不留行
王瓜
葳蕤
文蛤
乌梅
乌头
吴茱萸
五味子
细辛
小麦
薤白
新绛
杏仁
川芎(芎翁)
雄黄
旋覆花
盐
羊肉
薏苡
茵陈蒿
禹余粮
芫花
云母
皂荚
灶心黄土(伏龙肝)
泽漆
泽泻
代赭石
廑虫
朱砂
知母
栀子
蜘蛛
枳实
猪胆汁(猪胆)
猪膏
猪苓
竹茹
竹叶
紫参
紫石英
紫菀
紫葳
后记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经方概述
经方即经论方,即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称谓,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载经方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首,禹余粮丸有方无组成,实载经方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首。《金匮要略》全书25篇,共计262方,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附方22首,前22篇实载经方183首,与《伤寒论》重44首,去掉重,《金匮要略》实载经方139首,其中杏子汤、附子汤、胶姜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5首经方有方名无组成,故实载经方134首。因此,经方有方有药者246首,有方无药者6首,共计252首经方,其中药味组成一味药16 l方,二味药36方,三味药44方,四味药43方,五味药32方,六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七味药28方,八味药4方,九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十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十一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力‘,十二味药3方,十三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十四味药l方,二十一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二十二味药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
经方源于神农之药,发展而成汤液之方,而后成仲景之论。其中不难看出,仲景经方之确立,是在前人基础行的系结、分析和升华,将东汉之前的方药精华汇聚成《伤寒杂病论》,使经方具有了的方证理论体系,且应用于伤寒及杂病的辨治。但由于历史诸多原因,如今我们只能见到部分经方即《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仲景经方流传两千年依旧,故而弥加珍贵。经方立法严明、配伍严谨、制方合度、方无虚设、、药简效宏之特点,简要概括为四个字:简、便、效、廉,临床上屡起沉疴,效如桴鼓,深受后世医家所推崇。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不仅涌现出众多的经方大家,并逐渐形成了惯用经方的经方派。经方派把仲景方称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认为经方不仅能治外感,也能治杂病,不仅能治伤寒,还能治温病。经方派医家不断结并提m经方的使用法度:有是证,用是方;不加减,即使加减,亦应遵仲景法度;原方药量不动。
《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论》治杂病,同守此法不变恐非仲景原意,事实上如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髓,是为吾后人之所知、所学、所用。因此在临床上经方运用原括以下几个方面:抓主症,对症选方;抓主症,兼识病机;识病机,扩大应用;从副症,兼求病本。在临床上患者就诊,医生经过初诊,分析其为何经方方证范畴,即可用其原方,经方原方应用即为后世医家所言方证理论,《伤寒》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方,《金匮》262方,各有其适应证候。应用经方应尊重仲景原意、原法,用散还是用汤,用熏还是用洗,顿服还是频服,还是日2或3次服用或频服。当方证对应之时,在方药组成上尽可能地尊重仲景经方原方、原法。在临床上固守原方恐怕难以达到,有是证,用是药的同时,要仔细揣测仲景原意,分析经方方证所藏之病机,参透病机即可扩展经方的适用范围,从而多种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在《金匮要略》中肾气丸五种疾病即为典型的代表。
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应临床需求扩大经方的诊疗范围,需要用经方原方合方或拆方合方论治当代疾病,例如四逆散与胶艾四物汤合方崩漏;桂枝茯苓丸和五苓散合方顽固性下肢水肿。经方的临床应用不单纯是原方运用或者合方,亦须临证加减括药量和药味的变化。因为仲景之l方,后世医结出了类方理论,每类经方即为仲景自身加减变化之范例,后世医家除了参仲景之变外,亦应结合临床实际参病机之变而加减变化。经方派医家论经方应用应遵循仲景原药量,此为拘泥于经方之举,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方药的药量之变而方之案例,例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组成相同,但由于药量的变化,方药主治不同。因此在当代临床应用经方应随临床之变而变,适当地调整经方药量和药味,从而更加全面地适用临证之需。即便我们参透了仲景原意,恃恐也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需要,因为时代在变,随之人和自然也在变,仲景时代多兵荒战乱,百姓多食不果腹,衣不遮寒,而现今羽绒裘皮御寒,个个大腹便便,临证方药怎能不变?因此仲景之经方无法应对今之临床,例如仲景在中风病的证治中以外风立论,但后世医家陆续出现了以虚、以痰、以瘀立论,逐渐完善了中风病的证治。因此经方以简、便、效、廉著称,但亦有其未能尽善尽美之处,故在临证时如若经方无法辨治,则应考虑后世之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