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现实主义(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前哈佛设计学院院长、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彼得·G. 罗代表作
定 价:48 元
丛书名: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本书是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彼得?G. 罗的代表作品,借助对世界名城的规划和设计分析,罗向我们展示了具备人性的现代设计所拥有的多重维度和民主价值倾向。
中文版序正如本书在开头所宣称的那样,本书主要是介绍具有公民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重塑过程,也就是那些属于大家的而不是属于某个私人的公共空间。本书认为,正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政治文化塑造了公共领域的城市建筑。由此,本书所讨论的地点与空间的制造并不涉及飞地的建设,排他性区域和私人领域,也不包括那些国家政府大楼和象征权威的辉煌场所。从根本上讲,本书的价值倾向是民主的,也是社会经济实践的。本书尽管并未完全与这些实践的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却保持了地方性运用及集体性的领悟、记忆和情感。任何一个公共空间的终极均衡考虑,都应当同时涵盖表达的多元化、舒适感、社会相关性,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定特性和关切。这些要素同时也和不断演进的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而正是这些表达方式创造并建立了我们所说的空间。就此而言,当被要求为此书写一篇中文版序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如何谈论这本书在中国的相关性感到有些困惑。在中国的国家环境下,公民社会居于国家权威和力量之下,市场力量强大,而且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原始材料整体上是缺乏的。然而,我反思性地问自己,就算中国的材料很真实,中国的特征是否就足够全面充分?中国除了公民现实主义,究竟有没有公共生活领域?首先进入大脑的,但不是立即进入大脑的,是那些普遍存在于中国城镇之中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沿街商铺。这是一种在过去的王朝时代就存在的城市建筑类型。尽管大型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存在于此,在更多元的用途上,它是确实具有公共性的,对于周围的社区和邻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社交场所,它的形式和表达也是令人熟悉的。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建筑形式既老旧、传统,又有某些当代元素,它们来自对规范性装饰的当代理解和延伸,进而变成了一种具有乡土特征的场所。那种控制性的空间设计还是温和的,如果不是完全缺乏,至少在交通管制、维护公共安全、卫生和景观方面均有所保留。在这后一方面,铺路、修边、种树等,通常与地方商业活动相配合, 并为之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也使得街道具有更多的功能和用途。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街道也是节日庆祝、商业团体定期操练的场所,为社区、政治性活动提供聚集空间,尽管后者很少见。第二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公共领域是中国的市政景观,这可以从基础设施提升,以及这样那样的娱乐性公共空间的追求中得到体现,同样也可以在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健康绿色空间的提升中看到。在许多中国的城镇中,这些空间成倍地增加,除了提供公园之外,中国城镇努力在人口稠密和过度拥挤的环境中提供和扩展利用开放空间。并且,它们通常是在一个时段内由来自周边邻里的组织化的和半组织化的群体所选定的,这些群体具有各式各样的自愿性目的。景观总是熟悉的,适宜那些日常活动,同时也为人们在喧嚣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个人休憩的空间。正如其他地方一样,除了有时在夜晚关闭之外,这些空间经常是由政府所提供和管理,却远离国家监控。事实上,监控这些空间的使用者的适当行为主要是由当地居民而不是政府来负责。至于其他符合本书定义的公民空间也可能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具有强大地方性、社区多样性、专用性的公共领域, 可能既是公民性的,也是真实存在的,与为重要的社会政治体制无关, 也与国家或者私人部门组织不相关。其次,国家或者区域性布置对公共空间的彻底塑造,如同本文在第二段一开始关于中国的描述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实现。除了在大多数组织和管理的严格且正统的形式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既更强同时也更弱的趋势、倾向乃至特征表达。更进一步,即使在中国这样缺少公民现实主义的环境中,也为其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开放的空间。毕竟,大城市和乡镇的空间蔓延是凌乱的,而城镇公共空间经常把那些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留给了本地人、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准确地说,正是这些生活习惯似乎可能以某种方式回应了公民现实主义。彼得?G. 罗2015年1月于纽约
彼得?G. 罗(Peter G. Rowe),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专家,哈佛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雷蒙德?加布讲席教授,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19922004)。
致谢章 重新审视公共领域公共与公民生活的组织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公民现实主义的潜在主题第二章 公民领域与公共场所巴塞罗那的城市公共场所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公共互动公民场所的创造与巴黎的宏大计划第三章 现实主义与世界创造美学现实主义的特性新现实主义与罗马的战后发展建筑现实主义的定义第四章 个人空间与公共场所空间到场所的转换反抗、示威与纽约网格容纳多样兴趣的场所第五章 空间意义的表达与构成地方主义与城市规划普雷契尼克的卢布尔雅那水轴公共领域的构成与表达第六章 践行公民现实主义公民性、现实性与具体性作为概念维度群的公民现实主义迈向有理有据的现代性注释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