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
定 价:298 元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分为传统篇、传承篇、传播篇、跨界篇四个部分。其中传统篇中涉及二胡及相关研究、民歌分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家研究,传承篇主要为古琴非遗传承调查研究;传播篇为古琴文化大众传播与民族音乐海外传播;跨界篇涉及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传统音乐运用于专业音乐、流行音乐创作研究、文化视野中的乐理研究,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的研究。
施咏将出版其个人的文集《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要我为他写序,我立即就答应了他的邀请,并向他致以衷心的祝贺,祝贺他博士毕业后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出版专著、教材多部的同时,还撰写了140余篇、共计百余万字的音乐学术论文。 这本文集分为传统篇、传承篇、传播篇、跨界篇四个部分。其中传统篇中涉及二胡及相关研究、民歌分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家研究,传承篇主要为古琴非遗传承调查研究;传播篇为古琴文化大众传播与民族音乐海外传播;跨界篇涉及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传统音乐运用于专业音乐、流行音乐创作研究、文化视野中的乐理研究,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的研究。 纵览施咏的这些音乐学术论文,我觉得主要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思路开阔涉猎面宽广 思路开阔指的是,施咏同志的研究在选题和论文写作方面都有比较开阔的思想,涉猎面比较宽广。首先是选题方面的思路开阔,这里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音乐学研究中,施咏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在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探索。其中,以民族音乐学研究文化脉络中的音乐全球语境下多元文化音乐观的理念方法,同时结合音乐史学的溯源探流、音乐美学的思辨阐释、音乐声学的科学实证,对文学、绘画及其他学科融合下的乐理与文化之研究,就是从多元开阔的视角阐释乐理中因地理、民族、历史、社会诸因素而导致的差异性基础知识,也体现了他早期自发运用多学科方法与知识在这一选题中的实践与探索。 二是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不仅有民歌研究,还有民族器乐、戏曲说唱研究。从切入的视角来看,不仅有民歌音乐本体分析研究,还有二胡、琵琶的历史评述研究,古琴文化保护的调查研究,传统音乐在当代创作的分析研究,民族音乐的美学、心理学研究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等。一言以概之,亦可统归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研究。 三是在一些选题本身也较为集中地体现其思路开阔,如《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研究》一文中,就是将陆华柏的历史研究与二胡独奏、钢琴伴奏、作曲技术分析四个方面结合而成。传统音乐在钢琴、流行音乐等现代体裁中的创作运用,也体现了他的研究较为注重立足于音乐本体,力求将传统与现代接通的研究特色。亦如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应该成为作曲家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将传统音乐素材活用于创作也将有利于理论家更好地掌握传统音乐的内在规律,提升学术研究品质。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与从事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应当在创建中国乐派(抑或中华乐派)这一共同目标中,成为亲密的朋友与合作者。①这一对音乐本体与历史文化并重的研究特点与他在读博前在戏曲科近十年的戏曲音乐(二胡、钢琴)伴奏与音乐创作实践经历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其研究思路之开阔还体现在研究中对资料搜集及写作涉及的全面性,如早期在学界引起一定关注的《阿炳与(二泉映月)研究综述》一文就是因为他以开阔的思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阿炳生平、与刘天华的比较、音乐的采访与推广、标题与内容、音调来源、音乐结构、演奏风格技法、演奏版本、记谱与谱本、乐器形制与定弦、律制测音、文化美学,以及《二泉映月》的改编曲研究等方面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综合研究,又提出了几个普遍关注的课题及今后研究的展望,正是因为该文所涉面之广之全,而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被收入《杨荫浏纪念文集》中。二、用功甚勤生产力较强 综观施咏同志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了专著(教材)10余部,论文140余篇,总计两百万余字。一个人能从2003年以来产出这么多的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出众的勤奋,超群的生产力和论文产出率的话,是难以实现的。像施咏这样高产出,且成果的他引与被关注度亦较高的学者,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也是名列前茅者之一。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都有一股子冲劲,把学术钻研、读书、写作当作兴趣爱好,其中还有一位是除了读书写作之外,还爱上跑马拉松,用马拉松来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施咏也有他自己的爱好,常以打乒乓球来锻炼身心,既支持了他的体力,又激活了反应与思维。
施咏,双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研究,出版专著、教材十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逾620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获教育部、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奖、全国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等奖项多次。
序传统篇一、二胡及相关研究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刘天华及刘氏三杰研究述评也谈二泉琴兼与黄安源先生商榷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研究世家、专家、杂家、大家从音乐人才学探析闵惠芬的大师成功之路胡弓浪漫曲,多元跨界梦听马晓晖《丝路传奇、琴诗化韵:二胡与钢琴对话》专场音乐会江苏近现代二胡史略江苏近现代二胡学派历史文化特征的多维阐释二、民歌分新研究扁担欢歌《走绛州》音乐分析恪守不渝《马桑树儿搭灯台》音乐分析相约南园母题学视域下的五河民歌《摘石榴》研究花开望郎宜宾神歌《槐花几时开》及相关草木母题民歌研究附: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三、中国传统音乐学家研究读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但识琉球往来路,又闻御座古乐飘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研究中的十对辩证关系由王耀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等相关文论所阐发刘承华《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读后庐山之外识意趣 闲庭漫步潜心行刘承华音乐文化学研究述评丝竹相和奏新声 管弦齐鸣扬五洲钱建明《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1950-2005)》读后传承篇古琴非遗传承调查研究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扬州广陵派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蜀派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南京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当代古琴音乐传承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当代琴社、琴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当代琴人的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古音亦作时代曲谈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非遗保护传承视野下的琴派论附:无锡派琵琶传承谱系及传承模式探究《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 下册》传播篇一、古琴文化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当代古琴音乐大众传播论二、民族音乐海外传播安达组合草原音乐海外传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海外传播探源溯流传播路,纵横寻求推广径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读后罐装中乐香港喜剧、武侠电影配乐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研究跨界篇一、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兼谈民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初探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味觉通感再谈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兼论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审美感官地位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二、传统音乐运用于专业音乐创作研究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说唱风格钢琴曲创作初探三、传统音乐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研究(一)创作历史研究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由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而引发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黎锦光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历史评价陈歌辛流行歌曲创作分析及历史评述西北风歌曲创作的缘起、传播及社会意义(二)音乐形态分析江苏民歌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研究以《茉莉花》《孟姜女》为例东北民间音乐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陕北民歌元素在西北风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中国民族器乐曲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中国当代歌曲创作中歌中歌现象研究四、文化视野中的乐理研究乐理究竟教什么由蒲亨建《对(乐理)中若干问题的异议》所引发再谈乐理究竟教什么……附录:同行评价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