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 心血管病学》按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中医药学类、公共卫生类、军事与特种医学类、药学类的不同学科分卷出版。一学科辑成一卷或数卷。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 心血管病学》基本结构单元为条目,主要供读者查检,亦可系统阅读。条目标题有些是一个词,例如“炎症”;有些是词组,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学科内容有交叉,会在不同卷设有少量同名条目。例如《肿瘤学》《病理生理学》都设有“肿瘤”条目。其释文会根据不同学科的视角不同各有侧重。
条目标题上方加注汉语拼音,条目标题后附相应的外文。例如: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人,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心血管病学
[常见症状]
心悸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咳嗽
咯血
胸痛
胸闷
头晕
黑蒙
乏力
间歇性跛行
[常见体征]
发绀
杵状指
杵状趾
水肿
颈静脉怒张
颈动脉异常搏动
心前区隆起
心前区异常搏动
心脏扩大
肝大
脉搏
水j中脉
奇脉
交替脉
周围血管征
心脏听诊
心律
心搴
心音
附加心音
心脏杂音
收缩期杂音
舒张期杂音
连续性杂音
心包摩擦音
外周血管杂音
哕音
干哕音
哮呜音
湿哕音
[常用检查]
血压
踝肱指数
心电图
导联
电轴
P波
PR间期
ORS波
ST段
T波
T波离散度
T波电交替
QT间期
QT离散度
U波
J波
心房增大
心室增大
折返现象
蝉联现象
超常传导
节律重整
长短周期现象
触发激动
早期后除极
延迟后除极
食管心电图
心向量图
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
双嘧达莫激发试验
腺苷激发试验
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
实时心电图监测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信号平均叠加心电图
心音图
动态血压监测
中心动脉压监测
脉搏波传导速度
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
三维起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负荷超声心动图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比剂超声心动图
心肌声学造影
周围血管超声
胸部×线平片
中间型心脏
横位心
悬垂心
右位心
心胸比
小心脏
肺淤血
肺水肿
肺血增多
肺血减少
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
静态心肌灌注显像
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代谢显像
心血池显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计算机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CT造影
血液生化检查]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载脂蛋白A
载脂蛋白B
C反应蛋白
B型利尿钠肽
D-二聚体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
心脏肌钙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