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第八卷·散文)
定 价:11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 张中良,张立群,章海宁 编
- 出版时间:2017/10/1
- ISBN:9787568601221
- 出 版 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66
- 页码:54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与历史叙述中,抗日文学所占的比重同抗战历史与抗日文学的体量及建树相比明显不足,其中关于东北抗日文学的叙述更见薄弱,通常是卢沟桥事变之前追溯东北作家群的抗日题材创作,进入全面抗战之后,东北作家投身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热潮之中,便很难再见到东北抗日文学的独特身影,东北抗日文学被等同于1937年前后的东北作家群创作。这种历史叙述缩短了东北抗日文学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历史跨度,简化了其创作主体的复杂构成,遮蔽了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审美建树,低估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贡献,着实令人遗憾。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有根深蒂固的中原心态对边地文化的轻视,也有历史学界对东北抗日在抗战史上地位的忽略,还有文学史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主潮的认定对民族话语的挤压,等等。如今,中国抗战史发端于1931年渐成共识,20世纪30年代民族话语的重要性也愈益得到文学史界的体认,东北抗日文学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有了相当的积累,这套《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就是集中的展示。这些都为东北抗日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第八卷·散文)》共分两册,收入多位作家抗战时期(1931—1945)的散文作品,是中国东北抗战文学散文的集中展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与历史叙述中,抗日文学所占的比重同抗战历史与抗日文学的体量及建树相比明显不足,其中关于东北抗日文学的叙述更见薄弱,通常是卢沟桥事变之前追溯东北作家群的抗日题材创作,进入全面抗战之后,东北作家投身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热潮之中,便很难再见到东北抗日文学的独特身影,东北抗日文学被等同于1937年前后的东北作家群创作。这种历史叙述缩短了东北抗日文学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历史跨度,简化了其创作主体的复杂构成,遮蔽了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审美建树,低估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贡献,着实令人遗憾。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有根深蒂固的中原心态对边地文化的轻视,也有历史学界对东北抗日在抗战史上地位的忽略,还有文学史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主潮的认定对民族话语的挤压,等等。如今,中国抗战史发端于1931年渐成共识,20世纪30年代民族话语的重要性也愈益得到文学史界的体认,东北抗日文学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有了相当的积累,这套《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就是集中的展示。这些都为东北抗日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散文
总序
导言
马加
北平城失陷的一天
我没有走开
萧克将军在马兰——平西散记
参加战区服务团
白朗
遗憾,留给了我们
贺
无言的会见
探望
珍贵的纪念
关沫南
某夜书简
忆丁宁
我与文学与牢狱
孙陵
兴安岭探胜
杨朔
琴音
瘦损的春心
林珏
失了的土地
腊尾年头——沦陷区域的小景
来客谈
忆旧
再见到母亲
铁蹄下的山村
罗荪
沉默救国
奇文共赏
“国庆”乎
“一·二八”四周年
……
罗烽
金人
金剑啸
姜椿芳
高兰
高寒
萧军
萧红
舒群
端木蕻良
编后记
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