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2:烟之城 Berlin 2: Bleierne Stadt
定 价:78 元
1929 年“五一血案”发生后,玛尔特·穆勒陪同库尔特·泽韦林对事件幸存者进行了逐一采访,一向不太关心世界局势的穆勒,通过与惨案亲历者的接触,才深感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四分五裂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因为她的不自知而消失,五光十色的生活是自己的,同一时期下的另一些人则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那时的柏林人,似乎都想在迷雾中为眼下的生活和未来的自己寻找些答案。他们来到街巷找寻着同类,生活从此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拥挤且混沌的城市肖像。
◎“贾森·卢茨迷人三部曲”系列作品二度获得艾斯纳奖
继第一部“石之城”于2001~2002年间相继荣获伊格纳茨奖、哈维奖及艾斯纳奖重要奖项后,“烟之城”在2009年成为了该系列第二本艾斯纳奖获奖作品。贾森·卢茨绝妙的叙事技巧和绘画风格不断得到漫画界权威赛事的首肯,可谓早已在这一领域站稳了脚步,成为无可置疑的漫画大师。
◎兼顾细腻的文学性和悠扬的镜头感,用图像勾勒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混沌时期众生相
前来德国淘金却总梦到巨蛇缠身的美国乐队成员基德,在“五一节”失去母亲并决心向别人复仇的女孩西尔维娅,因观念不同而渐行渐远的库尔特与玛尔特,被别人形容为长了“角”的拾荒犹太人帕维尔……每个角色都是当下生活的主角,也是他人生命的过客,同一页面下可能会有多个角色出现,他们相遇、错过,又相互影响。留白、场景转换、笔触变化,贾森·卢茨试图将图像小说这一绝妙的演绎媒介中的所有技巧运用在他的这部作品里,每个分镜都具备各自的使命,将混沌时代下相互交织的冷暖人情娓娓道来。
◎第一册延续下来的悲伤,新加入的角色一同见证那个不知去向,却又不得不前行的彼时柏林
白日里不时爆发民众冲突的街巷,夜幕降临后变成了只属于迷幻夜生活的隐秘角落。贾森·卢茨巧妙利用角色间身份和立场的不同,将近乎扭曲的社会对立面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愤怒与狂喜,贫穷与奢靡,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对彼此的存在浑然不知。夜晚的柏林将现实淹没在狂欢中,而还在白日里挣扎求生的民众,则被错误的未来、崩溃的市场和即将到来的革命所淹没。
◎简练的黑白线稿,蒙太奇式分镜处理
作者采用传统、简练的黑白漫画处理手法,将对色彩的遐想空间留给读者。伴随故事发展而产生的分镜处理和情节转换,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时而短促有力,时而宛转悠扬。
补充阅读
译者后记
大都会·柏林
我是三年前结束《柏林》卷二的翻译,彼时我虽然对魏玛共和国研习很多并且多次前往柏林旅行,但是三年后回头来看,却又是一番新的理解。如今的我作为新晋的柏林人有一年有余,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之余常常关注社会各界的柏林叙事。
2018年11月,柏林市开展了纪念1918/1919五月革命的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与此同时,由柏林洪堡大学、波茨坦历史研究中心、联邦德国历史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持续大半年的系列讲座,也围绕着“魏玛共和国的生与死”而展开,从中我理出了一些新的线索。
2017年,史上斥资最多的德国电视剧《巴比伦柏林》(Babylon Berlin)在以网飞公司(Netflix)为主的海外电视台全面上线,引发热映狂潮。而一年以后的2018年末,该剧在德国公法电视台上映,再次引发了本土观众对柏林万象和魏玛共和国的热烈讨论。这部电视剧由著名电影导演汤姆·提克威操刀,集齐德语区多位实力派演员,真实呈现了1929年前后的柏林社会方方面面,我本人也是一名“死忠饭”。
这里不是在做无关的影视宣传。我想说的是,贾森·卢茨的图像小说《柏林》三部曲以直接关联被拉进《巴比伦柏林》的讨论范围,尤其是2018年9月第三卷终于在德国上市,一时间围绕着“柏林”为主题的话题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柏林市作为愈发新潮的国际文化都市也已房价飞涨、工地遍布,其缓慢的德国建设速度与柏林主题研究是分道而行的。要知道魏玛共和国以“加速”为时代标签,彼时的文人充满了对科技进步的信仰、怀旧的矛盾心情,和对未来的恐慌。那是一个和平、然而矛盾和不安的时代,更是德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文化黄金时代,暗潮汹涌。
这个时代的多元哀喜在二十年代达到黄金的巅峰,成为“巴比伦神话”。“柏林”成为一个标签,象征着文化的高度开放与自由,和光怪陆离的地下深渊。这一神话与标签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在美国被捧上神坛。有很长一段时间,德国的畅销文学作品必须在某种情况下与“柏林”标签挂钩,方可在英语文学世界复兴,最好的例子要数著名作家汉斯·法拉达的多部作品。六十年后,柏林墙坍塌,将解放与政治自由加入了“柏林”神话的含义库,它疯狂地发酵,于21世纪初返回至德国。这一点极大加速了柏林作为新兴国际文化都市的进程(以及房价)。
魏玛共和国时代的脆弱动荡在三十年代达到彻底的沦陷,多股政治力量对国家的走势各有主张,并不惜使用武力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贾森·卢茨的作品诞生于北美的“柏林”神话发酵期,却返回到它的根源魏玛共和国,以严谨的调研谱写了一曲魏玛共和国群生像。它细腻、中立、具有艺术理论高度,同时不乏写实主义。以《柏林》为题,再恰当不过。第二卷中的十一月革命同样占据着核心线索地位,牵起了社会矛盾的展开,却同时与纸醉金迷的柏林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期待第三部聚焦1933年纳粹上台前的繁复画卷。
李婧
2018年11月13日
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