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追问无聊的哲学根源,阐释无聊作为处身情态与意义的关联;以解释学的思考呈现无聊与人生存境遇之间的关系,并对无聊在现代性中的现象进行批判;最后尝试指明一条克服无聊、回归本真自我的真正生存之路。
李昕桐,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就读于获得德国汉诺大学,后获得该校经济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新现象学研究。著有《震颤的身体——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近三年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文明》等*和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无聊哲学的历史渊源
帕斯卡—“没有对精神事物的渴望,人便会无聊”
第一节 无聊与空虚
第二节 上帝的救赎
叔本华—“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
无聊与生命本质
无聊与存在
克尔凯郭尔—“无聊的空虚是存在的开始”
无聊与虚无
无聊与忧郁
无聊与精神存在
海德格尔—“无聊是人的基本情绪”
无聊的三个层次
无聊与此在在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