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数据技术支撑,从海量语料中遴选典型用例,严谨可靠;(2)分门别类归纳标点符号的误用类型,对误用情形进行细致剖析,并对其正确用法做出翔实说明,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3)提供错误用例引以为戒,对读者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该书体例清晰,用例丰富,分析透彻,不仅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满足教师、编辑、记者、文秘人员等文字工作者的案头查考之需。
前言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然而,在标点符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中仍有不少标点符号误用及不规范使用的情况。
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不仅能帮助作者充分表达思想,也能使读者正确理解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反之,如果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会增加读者理解的困难,甚至造成误解。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版的《标点符号用法》(标准号:GB/T 158342011),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
为了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我们依据上述版的《标点符号用法》,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加上后期层层筛选,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20132020年近140亿字次的语料中挑选易误用的标点符号用例,汇编成《标点符号常见错误用法解析》。
本书条目编排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用法解析;第二部分为媒体中的两个典型错误用例(主要选自近三四年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新京报》等报纸,以及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人民网等网站);第三部分为修改后的示例。
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8月
(1)姚喜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播音史首席专家,曾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主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媒体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
(2)邹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媒体语言资源建设与监测、媒体舆情监测与治理、媒体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互联网信息内容计算与智能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