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三章,紧紧围绕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研究了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师队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路径和方法;最后探索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追问/00pan>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内涵及主要争论/002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追问/008
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传播的历史回溯/012
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样态/016
五、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趋势/020
第二章
当代世界格局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023
一、当代世界格局发展的意蕴及现实表征/024
二、当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034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作为,加大宣传中国主张/042
第三章
统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049
一、统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相关概念/050
二、统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把握规律/057
三、统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创新方法/063
第四章
运用〈民法典〉加强大中学生法治意识教育/069
一、《民法典》颁布的历程/070
二、运用《民法典》加强大中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074
三、运用《民法典》加强大中学生法治意识要内容/077
四、运用《民法典》加强大中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创新方法/085
第五章
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引导/089
一、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特征/090
二、青春期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093
三、加强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00
第六章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隐融合法培养时代新人/113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隐融合方法的内涵和作用/114
二、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12pan>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隐融合法培育时代新人/123
第七章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13pan>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及其价值/132
二、人工智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137
三、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危/14pan>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工智能的“抓机育新”/143
第八章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149
一、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150
二、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新特征/157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167
第九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18pan>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182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186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
第十章
大数据驱动精准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199
一、大数据与精准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契合/200
二、大数据驱动精准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过程分析/204
三、大数据驱动精准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现路径/208
第十一章
大数据塑造内外兼修的思政课教师/215
一、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发展的转型/216
二、大数据塑造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多维分析/220
三、大数据塑造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的实现路径/225
四、大数据塑造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养成的策略/229
第十二章
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235
一、思政课教师“六要”的科学内涵/236
二、思政课教师具备“六要”的现实意义/249
三、思政课教师具备“六要”的实现路径/256
第十三章
中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启示/26pan>
一、中党100年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262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理政的重要法宝/273
三、中党10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28pan>
四、中党10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启示/285
参考文献/29pan>
后记/295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内涵及主要争论
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的研究成果虽颇丰,但是观点却众说纷纭,形成了各具和代表性的观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先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涵和外延,才一步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本质的内涵及解读
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涵,首先要从“本质”一词开始解读。,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本质”界定为:“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这一界定从本质与现象关系出发,表明事物的本质具有稳定性、固定性、必然性,事物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特征和现象均是对本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探究事物本质时,不能局限于表面的直观认识,必须要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第二,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强调了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抽象的客观存在。无论是从语义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都可以看到,本质是事物为根本、为核心的性质,它影响和规定了整个事物的外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具有根本的、一元的特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一是一元本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单一的,如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灌输、社会化等,代表性学者有石书臣、孙其昂、刘书林等。二是二元本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双重特性,如人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目的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等,代表性学者有刘建军、陈志华、李合亮、王秀阁等。三是多重本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多重特性。如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多维立体的,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和启蒙性的统一。四是相对本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一般本质,只有相对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相对的、变化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固定、必然的,会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代表性学者有张艳新、程爱华等。尽管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存在争论,但是,“本质是事物保持其自身的核心规定,这种规定在事物众多的规定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表明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就在于核心规定的不同。因此,本质应该是一元的,不能是多样化的,打破了本质的一元性就无法明确规定事物的本身。本质也不应该是相对的,如果本质是变化发展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本质就会存在根本差别,那么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还能是同一事物吗?回答显然不是。本质的一元特性也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具有一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多个侧面,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多重角色,这也就决定了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一元特性,但同时也兼具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和灌输”。对于这一观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