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聚焦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特定历史阶段,探讨中国核能社会接受度与邻避对抗风险的系统性研究。绪论部分除了分析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背景,将重点介绍总体研究设计,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框架内容思路,还有数据与方法。
一社会背景
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为标志,国际社会迎来了核能发展的后福岛时代,新的社会特征与历史问题在这一时期重合到了一起。
(一) 国际核能发展道路出现分岔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发表相对论,指出质量和能量可互相转化,其公式为“E=mc2”。在真空中,光速(c)为每秒30万千米。这意味着物体只要减少一点点质量(m),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E)。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Hahn)和施特拉斯曼(Strassmann)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重金属元素铀的原子核裂变反应,具有上述质能转化特性。据此,意大利裔美籍科学家费米(Fermi)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第一座核试验堆,并于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首次自持链式反应实验,实现了可控的核能释放,原子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至今民用核电大致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
(1) 20世纪50—60年代,核电发展草创期。1954年6月27日,前苏联建成了世界首座民用核电站——“奥布林斯克”核电站;1956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业运营核电站——“考尔德豪尔”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压水核反应堆——“西坪港”核电站;法国、德国和日本也均在这一时期进入核能商用国家行列。
(2) 20世纪70—80年代,核电飞速发展期。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核能,年度新开工建设反应堆经常保持在两位数,至80年代晚期,核电占到了全球电力总量的17%(Kidd, 2013)。
(3) 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核电发展陷入低潮期。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惊疑和恐慌。特别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破坏性极大,给欧洲各国社会造成了长期的不可逆的环境、身体和心理伤害,导致国际核电的发展进入低潮。核电占全球电力比出现萎缩,降至全球电力总量的14%(Kidd, 2013)。
(4)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被称为“核子复兴(Nuclear Renaissance)”期。油价、电力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推升公众的核能接受度,欧美各国核电发展环境走向宽松,政策上也有了松动的迹象。但从反应堆新建情况看,年均开工数量依然维持在个位数,核电占全球电力的比例继续维持在14%,“核子复兴”时代实际并未到来(Kidd, 2013);
(5) 2011年日本爆发福岛核事故,核电发展转入“后福岛时代”。主要核能利用国家在核能发展取向上产生分歧,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瑞典迫于社会压力,都宣布“退出核电”计划。德国作为“重核裂变反应”发现者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故乡,决定于2022年之前关闭全部核反应堆,对国际公众的核能心理认知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作为核事故发生国家,关闭了大部分核电站,核能发展政策进入了国内消极研讨阶段。不过,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印度和越南,坚持积极的核能发展战略;作为核能大国的美国和法国,则基本维持着原有的核能利用地位。
受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全球核能发电量呈现出“V”形走势。2010年全球核能发电量为626.3 Mtoe油当量(Oil Equivalent),指按标准油的热值换算的能源量指标,也称标准油。Mtoe表示百万吨油当量(Millon Ton Oil Equivalent)。1吨油当量等于1.4286吨标准煤。,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影响了世界核能利用格局,当年全球核电发电量下降到600.4Mtoe, 2012年缩至559.3Mtoe,到达谷底,然后逐年缓慢回升,至2015年回升至583.1MtoeIAEA PRIS (Power Reactor Inormation System). Operational & LongTerm Shutdown Reactors, 31, May, 2017, http://www.iaea.org/PRIS/World Statistics/Operational Reactors By Country.aspx.。这是一种典型的“V”形走势。在此期间,中国实施了宏伟的核能拓展计划。2010年中国核电发电量为16.7Mtoe,占全球核能总发电量的2.67%;2015年增至38.6Mtoe,占到全球核电总发电量的6.62%BPstats.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 35. 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如果考虑与GDP全球占比(2015年中国的GDP占全球总量的14.84%)相匹配,中国的核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是我们无法否认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中国核电发电量的年均增长率,2005—2011年为5.76%,2011—2015年就变成了18.37%。2011年中国核电运行和在建装机容量有4179万千瓦(肖新建,2012),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20年达到8800万千瓦,十年内总量要翻上一番。作为推动国际核能发展的引擎,中国新规划和新建设的核电站、核燃料基地和核乏燃料处理厂项目将日益增多。以2013年为例,中国开工建设的核反应堆数量占到了全球总开工数的38.9%,筹建的核反应堆占到了全球总筹建数的52%,发展速度非常快。
中国的核电发展有些不走寻常路。在世界核能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第二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而在后福岛时代,世界核能发展出现重大分歧之际,中国坚持了自己宏伟的核能拓展计划。从国际核能发电量的变化看,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核电发展冲劲一览无余。但是,国际环境影响着本国公众的风险认知与反核情绪。在外部形势拖累之下,中国政府积极扩大核电比重、谋求做大核电,虽然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和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契机,以及大型国企的市场支配地位,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快速发展核电的过程中,国内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可见,我们必须紧跟中国核电大发展的步伐,加强对核能公众接受度与反核社会冲突的研究,为核能政策的顺利施行提供理论支持。
(二) 各国公众核能接受度不足
原子时代的缔造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曾经说过:“在将来,核能领域公众对核能的意识和接受度将成为最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它。”(Wu, et al., 2013)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公众接受度不足或突然下挫,是阻碍核能发展的关键问题。德国和瑞典等国的案例说明,公众接受度会在政治过程中发挥作用,低接受度会牵引造成高压力,迫使本国政府不得不调整甚至退出核电利用;世界各地的反核运动表明,在核能利用过程中,公众认可水平不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例如: 1977年西班牙毕尔巴鄂、1979年美国纽约、1981年德国汉堡、1986年意大利罗马、2011年日本东京,都发生过10万人以上超大规模反核游行示威活动,其他国家规模较小的反核集体行动更是不计其数。
调查表明,中国社会公众的核能接受度明显高于美法德日等主要核能国家(Kim, et al., 2014; Wu, et al., 2013),但人们对于在居住地建设核电站的接受水平明显偏低(肖慧娟,2001;戴正等,2014;陈钊等,2009)。在中国,核能项目属于典型的邻避项目。中国建设第二座核电站时就爆发了群体性事件——1986年香港反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事件;30年后的2016年,江苏连云港发生了反对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事件,抗争的对象变成了核乏燃料后处理厂。不过,人们的核项目邻避心理依然炽烈。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抗争事件,其中以台湾反对第四核电厂的斗争最为激烈(周扬清,2014)。而除大亚湾核电站之外,绝大部分被针对的项目命运多舛。
各类反核事件的出现,向我们传递了清晰的风险信号——在中国社会“恐核”和“反核”情绪十分强烈;地方民众存在核能接受度不足的问题,这对于积极发展核电的中国是一个大问题。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使一些国家的核能公众接受度大幅下滑,也影响了中国大众的核电风险认知(方芗,2014)。中国政府发展核能,除了需要特别关注核安全问题本身之外,还必须科学应对后福岛时代核能接受度下降的问题。从研究角度看,当务之急是要辨识核能接受度的影响机制,探讨有效的风险治理模式,而这些都有赖于更深入的专项研究。
美国的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1979年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曾经严重挫伤了美国社会对核电的接受水平(Bolsen & Cook, 2008),但是2010年盖洛普(Gallup)的调查说明,通过风险沟通与信任重建,美国公众的接受度得到了明显提升(Jones, 2010)。虽然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同样让美国政府非常被动,但先前的努力至少说明,公众对于核能的认可水平是可调节的。在后福岛时代,中国政府需将提升核能接受度、调节反核行为倾向,作为新项目规划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中国政府对重大项目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希望能够在事前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社会风险,不过目前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有鉴于此,本书将在政策研究部分,突出对核能项目认知调适、风险沟通,以及重大项目“稳评”机制的研究。
(三) 能源、气候、社会安全问题多点重合
核能因为具有高能效、经济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在许多国家取得了“通行证”。但是,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为帮助各国完成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确立了两套应对机制——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和联合执行机制,特地将核能项目排除在外,提出的理由为核电可能不安全、不经济,或可能与武器制造有关(Rogner et al., 2010)。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对此相当不满,建议重新对核电进行评估,并将之纳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机制(Rogner, et al., 2010)。2010年,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发布《核能: 可持续、气候变化和市场竞争》,重申发展核能有利于解决当前世界最关键的三大问题——资源不可持续、气候变化和电力市场竞争问题(田愉和胡志强,2012)。中国的上述三大问题也很严重,需要借力发展核能这条道路。
(1) 从资源可持续性看,2013年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本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2%,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在本国能源消费比例中分别为67.8%、17.5%和5.3%。过度的一次性能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这种能源消费模式的短视与粗放,正在不断调整和改进。至2020年,中国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到了84.3%,其中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了56.6%,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比却上升为19.6%和8.2%。这些数据源自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1 (70th edition), 20210608, BP P.L.C., UK. 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businesssites/en/global/corporate/pdfs/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bpstatsreview2021fullreport.pdf.可见,能源消费模式的调整前路漫长,发展劣势尚未根本扭转,调结构依然任重道远。
(2) 从能源市场竞争看,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强劲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消费需求年年攀升——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2000年为1000.7Mtoe,2010年达到2491.1Mtoe、增长148.9%,2020年涨到3474.2Mtoe、增长247.2%(BPStats, 2021)。虽然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人口总量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使得能源供给十分紧张。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家的能源安全,要求提升能源自给率。
(3) 从气候环境变化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存在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2008年起,中国便被认为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道义上一直被国际社会置于不利的位置(Murdoch, 2008)。2013年,中国部分城市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雾霾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应对气候环境变化,2015年11月中国政府在法国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做出政治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为此中国必须不断优化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在以上三重压力下,中国的核能发展需求非常迫切。以核电部分代替煤电,已成为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的发展取向。但是要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化石燃料(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利用尽管会出现诸如酸雨、雾霾、温室气体排放、资源不可再生、矿难等问题,但是在中国很少引起激烈对抗;而对于核能项目,核辐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极低,中国“至今没有发生2级以上核电事件”(袁于飞,2017),但是地方民众反对在居住地建设核能项目的态度却非常鲜明。尤其是进入后福岛时代,邻国日本发生7级核事故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化,国内核电项目选址地民众的核能接受度低迷,给项目推进带来较多困难。
从专家意见、网民意见,以及核电站周边居民意见可以看到,持赞同与持批评观点的人们的心理认知非常复杂,经常会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中国围绕核能项目建设已多次爆发争论或冲突。参与争论各方提出了许多立场迥异的观点,形成了中国核能技术和核电项目发展的舆论场域。总体看,持支持观点的人往往更为知性和温和,持反对观点的人则比较情绪化。显然,中国社会公众对于核能发展的微观社会心理,关于核能发展的议题观点,是探测核能项目社会冲突风险、完善危机公关方案、沟通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参考素材。但是,当前还未见有人对这些相关的社会情绪、态度和议题观点做过系统梳理,本研究希望能够弥补这一点不足。
总之,当前中国核能公众接受度不足的问题,与本国能源短缺、邻国核事故、全球温室效应、本国大气污染治理、核电项目邻避效应、社会变迁等问题,紧紧缠绕在一起,使得核能发展形势趋于复杂化。经济的因素、安全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是国际核电站建设必须综合考量的四条通则(杨海霞,2011)。本研究将基于系统论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剖析中国社会的核能接受性和反核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