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采撷——关于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死亡和诗歌的解读
定 价:42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4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余平,吴军,刘云飞,余恬婧著
- 出版时间:2021/11/1
- ISBN:9787564382780
-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089
- 页码:16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在《现象学采撷——关于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死亡和诗歌的解读》的第一章,笔者试图跟随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师,沿着他留下的足迹,去追思“真理”这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在哲学生活中被追问了几千年的话题。
以哲学的方式追问死亡问题也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死亡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诸多现象学家都对死亡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多少与现象学在理论气质上为适合死亡问题的研究有关。现象学以“直接展示”和“直接指示”的方式对其所论述的现象加以描述,远避一切不加展示的规定活动。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死是什么?”的那个“什么”先打个括号,取而代之的提问方式是“死之情形如何?”,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将死亡如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待,而非匆匆地将它作为某种现成的事件来铸型、观看。该书第二章选择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死亡的论述和思想作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以比较研究。两者的死亡思想乍看之下颇有相似之处,但细究起来舍勒赢得的东西并不以偏离或润色的方式保持于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建立在其独特的生存论一存在论上,从而展现出了与舍勒完全不同的视阈和深度。
荷尔德林的诗歌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性已然众所周知。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歌乃是向着未来开启的;另一方面,荷尔德林因以诗歌的形式思考着诗人和诗歌的本质而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该书的第三章分别以“照亮与隐匿——从《静夜思》中的明月与故乡意象谈起”和“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中四重整体概念”为切入点,对“诗人”和“时间性本身”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在海德格尔“诗一思”视阈下笔者对于存在之召唤的感悟。
海德格尔曾在《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中这样揶揄那些诡辩家:“他不关心真正的领会,他没有持久的决心,而是偷吃所有的东西,常常还只偷吃最新的,而且大多还是那些实际上很名贵的东西,但他仅仅是在偷吃,提早满足简单的猎奇和炫耀。”①当然,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并且还获得了比以往更强的生命力。如今社会中不乏打着所谓生活或处世“哲学”幌子的伪“公知”、短视频主播、无良学者等,他们凭借各自那看似强大的洞察力、令人折服的说理能力和冠冕堂皇的头衔去解读并传播那些时髦的东西,而且越是时髦就越是趋之若鹜。巧舌如簧的说辞之后,将所谓的思想和知识告诉我们,以此来带领我们去更接近所谓的事实和做人之智慧。在所谓的接近事实的过程中,这些带领人们的向导不仅挣得盆满钵满,而且也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曝光度和流量。这种既可以让那些人盈利又可以让大家获得事情本身的知识的行为看似是双赢的好事,实则泯灭了我们每个人作为活生生此在对于思一问“事情本身”的基本虔诚。而作为一个能思者,对事情本身的认知、思考、追问从来不会是批量授权和一劳永逸的。“能思”之自由作为人之实存的基本生存和天性使然,恰恰才是这个过程中最能摄人心魄的存在方式。而这里对于存在之多样的领会也是击穿了那些诡辩家们最无能为力且为之担惊受怕的地方吧。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继承了“朝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宗师,海德格尔的学说及思想席卷了整个世界,并久久回荡。不同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样去建立可靠而牢固的基础,并依托于“我思”为逻辑开端打造科学王国,抑或是如黑格尔那样,以纯粹抽象为端推演出一套完整规范的逻辑学和哲学体系,海德格尔选择以存在为邻并栖留于“存在一无”的深度之中,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和护林员的身份去拓展思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一个个“路标”,用以启迪那些寻求存在的现象的探索者们。在这条通向事情本身的道路上,真理问题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融贯于海德格尔各个时期的著作之中。在本书的第一章,笔者试图跟随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师,沿着他留下的足迹,去追思“真理”这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在哲学生活中被追问了几千年的话题。
以哲学的方式追问死亡问题也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死亡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诸多现象学家都对死亡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多少与现象学在理论气质上最为适合死亡问题的研究有关。现象学以“直接展示”和“直接指示”的方式对其所论述的现象加以描述,远避一切不加展示的规定活动。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死是什么?”的那个“什么”先打个括号,取而代之的提问方式是“死之情形如何?”,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将死亡如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待,而非匆匆地将它作为某种现成的事件来铸型、观看。本书第二章选择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死亡的论述和思想作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以比较研究。两者的死亡思想乍看之下颇有相似之处,但细究起来舍勒赢得的东西并不以偏离或润色的方式保持于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建立在其独特的生存论一存在论上,从而展现出了与舍勒完全不同的视阈和深度。
荷尔德林的诗歌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性已然众所周知。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歌乃是向着未来开启的;另一方面,荷尔德林因以诗歌的形式思考着诗人和诗歌的本质而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本书的第三章分别以“照亮与隐匿——从《静夜思》中的明月与故乡意象谈起”和“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中四重整体概念”为切入点,对“诗人”和“时间性本身”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在海德格尔“诗一思”视阈下笔者对于存在之召唤的感悟。
本书编撰分工如下:前言及第一章由刘云飞完成,第二章及第三章第二节由余恬婧完成,第三章第一节由吴军完成。指导老师为余平教授。
余平,男,1956年12月生,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德国现象学和宗教现象学。
吴军,男,1974年9月生,四川大学哲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云飞,男,1988年8月生,四川大学哲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余恬婧,女,1983年11月生,四川大学哲学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海德格尔的真理回行之思
一、正确性的真理
二、真理问题的回行(Ruckgang)之路
第二章 海德格尔与舍勒死亡思想比较研究
一、准备性的死亡分析
二、不同的道路
第三章 海德格尔“诗-思”语境下的存在论研究
一、照亮与隐匿
——从《静夜恩》中的明月与故乡意象谈起
二、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中四重整体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