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1.入选2020年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五年级共读书目。
2.全新修订,精心校勘。了解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
3.版本权威。李长之直系亲属,女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于天池、女儿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书亲自作序推荐。
引??子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六二四至前五四七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五四〇至前四八〇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五五〇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二二至前四八一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公元前六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文化是被贵族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被迫改变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在这一改变中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了广大人民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卓越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最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李长之,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孔子的故事
引子 002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005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008
三 在挫折中前进 011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016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018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021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023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027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030
十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033
十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038
十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040
十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043
十四 孔子终于出走 046
十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050
十六 过匡城被拘留 052
十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055
十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057
十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062
二十 孔子停留在陈国 064
二十一 孔子绝粮 067
二十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072
二十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078
二十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082
二十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087
二十六 编写《春秋》 095
二十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099
二十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108
二十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115
后记 121
附录
从孔子到孟轲 128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 155
孔子与屈原 157
孔子和《论语》 189
司马迁和孔子 192
儒家之根本精神 232
长之自订年谱 253
李长之传略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