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视角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资格之争
兼对美国法比较研究
 一、如何界定社会科学证据?
 二、社会科学证据是科学证据吗?
 三、社会科学知识是常识还是专门知识?
 四、社会科学知识可以作为证明意义上的证据吗?
第二章 社会科学证据在我国法中面临双重危机
 一、社会科学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
 二、司法实践的合法性危机
 三、司法实践的正当性危机
 四、社会科学证据的身份危机
第三章 社会科学证据的理论基础
对司法证明理论的反思性分析
 一、证明方法的匮乏及其外延拓展
 二、司法证明的认识论转型:从确定式证明到似真性证明
 三、论证式司法证明观之倡导
 四、事实证成的程序面向
 五、社会科学证据的规范性身份
第四章 社会科学证据的制度基础
专门性问题解决方法的整合模式
 一、现行法专门性问题的解决的分散模式
 二、整合模式的实现路径
 三、以证明指向为核心的多元证明方法体系之倡导
 四、整合模式下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明指向
第五章 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靠性检验
 一、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靠性争议
 二、从可靠性检验到对质权保障的规范转向
 三、对质权标准是最后的胜利吗?
 四、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靠性之我国实践与展望
第六章 整合模式下专家辅助人角色与功能的制度延伸
 一、专家辅助人的双重危机
 二、摆正专家辅助人的位置:解决双重危机的教义学路径
 三、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融合抑或转变?
第七章 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明力偏见与矫正机制
 一、社会科学证据的潜在偏见
 二、社会科学专家意见的质量控制
 三、矫正偏见的程序性机制
 四、法官审酌证明力的自由与限度
 五、警惕技术专业主义对事实认定的侵蚀
第八章 社会科学证据在司法证明中的具体运用
 一、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社会科学证据
 二、事故调查报告的司法证明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