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东西问:文明的碰撞与互鉴》重点选取该栏目中50余位中外嘉宾的采访,将其整理成“文明互鉴”“如是中国”“多样文化”等五大章节。所涉嘉宾的背景丰富、观点权威。
		
	
	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逾百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
	中新社是中央7家主要新闻单位之一,被列入中央确定的首批6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媒体。
 
	Part 1 文明互鉴
	汪德迈:跨文化视野下,如何看待西方个人主义和东方集体主义?
	马丁·雅克:为什么说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
	宋怡明:东西方之间存在“文明的冲突”吗?
	雷立柏:如何用拉丁语为中西对话“架桥”?
	万百安: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为何有孔子像?
	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中国与西方的发展模式有何不同?
	S.R.巴特:为什么说“文明的冲突”是不明智的?
	理查德·西尔斯:中西文化交流如何为汉字“寻根”?
	张国刚:东西文明以何种路径才能走得更近?
	王辉耀:完善全球治理,东西方如何“求同存异”?
	许杰:文化交流之桥,如何跨越中西?
	Part 2 时代脉搏
	杜赞奇:解决全球现代性危机,东西方之间要竞争还是合作?
	理查德·庞德:为何说抵制奥运会是短视和消极的?
	阿里·扎希里:阿联酋为何说要做中国最好的伙伴?
	韩贞爱:面对环保议题,韩中如何“双向奔赴”?
	郑永年:谁是国际秩序的破坏者?
	张蕴岭:为什么说全球化没有死亡,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方李邦琴:美国还是移民的“乐园”吗?
	艾明如:美国为何会对亚裔有“系统性”歧视?
	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动辄质疑中国“渗透”为何暴露了西方的不自信?
	丹·斯坦伯克:为什么说“WTO当初接受中国是一个错误”的论调是错的?
	易阳: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什么?
	Part 3 如是中国
	潘基文: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中国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胜雅律:我如何“观中国”?
	王绍光: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金刻羽:西方人眼中,中国经济为何总是“濒临崩溃”?
	柯文思:能用“柴米油盐”讲述中国故事吗?
	大卫·弗格森:如何向西方准确传递中国政治话语?
	龙安志:中国文化价值观之我见
	马克·力文:为什么说西方人理解中国需要“眼见为实”?
	雷小山: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给跨国公司带来新机遇
	博拉特·努尔加利耶夫:走过二十年的上合组织蕴藏哪些“东方智慧”?
	帕特里克·奈斯:中国道家生态思想与西方“永续农业”理念有何相似之处?
	唐瑞:如何看待中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Part 4 中美观察
	尼尔·布什:美国如何正确应对中国崛起?
	林毅夫:中美能躲过“修昔底德陷阱”吗?
	芮效俭: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为何不可行?
	何慕理:美国处处反对中国,没有前途
	约翰·桑顿:中美关系如何“破冰”重建互信?
	克雷格·艾伦:中美经贸如何“再挂钩”?
	斯蒂芬·佩里:为什么说美国“错过”了中国的崛起?
	博尔格·布伦德:为何中美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关键意义?
	马凯硕:中美关系需要赢家吗?
	戴维·兰普顿:美国没有加入亚投行是个战略性错误
	卡尔·劳斯迪亚: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美如何重拾融冰初心?
	孟德士:中美关系这种“势头”会持续吗?
	Part 5 文化生活
	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吴漠汀:我为何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
	哥舒玺思:荷兰语《红楼梦》翻译为何历时13年?
	松冈荣志:中国古典文学如何在现代日本“着陆”?
	朴宰雨:“迅哥儿”和“闰土”为何让我产生亲近感?
	大山:中国相声界“洋面孔”如何笑贯中西?
	冯浩烈:一战停战纪念日,为何要永久铭记一战华工?
	艾维他:为何说传统中药对现代药物研发是一座宝库?
	竹内亮:我如何用镜头讲述中国、消弭偏见?
	扶霞·邓洛普:中餐在海外是被夸大还是被低估?
	佐藤贵子:日本的中华料理热何以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