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丰派传人、丰子恺研究专家吴浩然所编图文集,约十万字,配彩插近百幅。丰子恺和梅兰芳都是文艺界的大师,在文艺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为可喜的是,两人惺惺相惜,交往不仅有珍贵照片存世,丰子恺也有专文记录。受梅先生的影响,丰子恺与戏曲很是有缘,开始听戏画戏,并逐渐悟出了门道。本书的内容首次结集,前言介绍两人的交往与丰子恺画戏。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选取丰子恺的五篇撰文,畅谈访梅兰芳的感受与怀悼梅兰芳之文;第二部分重点选取丰子恺的相关影像、梅兰芳的旧时影像与戏曲照片。第三部分是柯灵、黄裳、陈巨来、丰一吟等人对丰子恺访梅的述评。丰子恺的黑白影像资料和梅兰芳的彩色戏装照片,双美至极,精彩呈现,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以漫画闻名的丰子恺遇见京剧大师梅兰芳应该是件有意思的事。
1961年8月8日,一代名伶梅兰芳在北京逝世,消息一经传开,文艺界无不扼腕叹息。正在饮酒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听到此消息,仿佛晴天霹雳,酒杯差点掉在地上。他强忍悲痛,写了一副对联寄给追悼会。对联曰:尽美尽善,歌舞英才惊万国;如梅如兰,清芬高格仰千秋。短短两句话,把梅先生的艺术才华和人格气节完美呈现。
丰子恺与梅兰芳究竟有何碰撞?
看点一:缘缘堂被毁前的书房究竟是啥样子?画案上堆满了书,还有唱机!书中有照片为证;
看点二:关于丰子恺的戏曲画,专文介绍,首次发表;
看点三:丰子恺撰写梅兰芳文《女人专家》,很是罕见;
看点四:大量的梅兰芳戏装照片选自1936年上海裕华化学工业公司印制的《梅兰芳戏装锦集》一书。此集存世不多,图片清晰,印刷上乘,流布甚少。
丰子恺与梅兰芳
吴浩然
1961年8月8日,一代名伶梅兰芳在北京逝世,消息一经传开,文艺界无不扼腕叹息。正在饮酒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听到此消息,仿佛遭遇晴天霹雳,酒杯差点儿掉在地上。他强忍悲痛,写了一副对联寄给追悼会。对联曰:尽美尽善,歌舞英才惊万国;如梅如兰,清芬高格仰千秋。短短两句话,把梅先生的艺术才华和人格气节完美呈现。
其实一开始丰子恺并不喜欢京戏,也极少听戏,更不关注梅兰芳。早期曾买过一架留声机,受恩师李叔同的影响,所购唱片多是西洋音乐。后来也买过梅兰芳的戏曲唱片,但并不热衷。1937年11月浙江石门惨遭日军轰炸,丰子恺一家不得不远走西南避难。在四川涪陵时他陪女儿一吟看戏,逐渐看出了门道,他认为京剧和漫画有相近之处:我画人像,脸孔上大都只画一只嘴巴,而不画眉目。或竟连嘴巴都不画,相貌全让看者想象出来。这正与平剧(京剧)的表现相似:开门,骑马,摇船,都没有真正的门,马与船,全让观者自己想象出来。想象出来的门,马,与船,比实际的美丽得多。倘有实际的背景,反而不讨好了。好比我有时偶把眉目口鼻一一画出;相貌确定了,往往觉得不过如此,一览无余,反比不画而任人自由想象的笨拙得多。但他又觉得艺术种类虽然繁多,最深入民间的,莫如戏剧中的平剧!山农野老,竖子村童,字都不识,画都不懂,电影都没有看过的,却都会哼几声皮黄,都懂得曹操的奸,关公的忠,三娘的贞,窦娥的冤……而出神地欣赏,热诚地评论。足证平剧(或类似平剧的地方剧)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无孔不入,故其社会的效果最高。书画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艺术,何以远不及平剧的普遍呢?这又足证平剧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其本质上具有一种吸引人情、深入人心的魔力。因表现形式的不同,当时京剧之魔力,普及之广,是漫画远远不及的,所以大人孩子都知道梅兰芳,丰子恺也不得不拜倒石榴裙下。
丰子恺曾两度拜访梅兰芳。1947年初,他想看看造物主的特殊的杰作的本相,在摄影家郎静山的陪同下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他感叹梅先生的身材容貌是中国的维纳斯。1948年清明过后,丰子恺为了满足两个戏迷爱女要一睹伶王风采的愿望,再访梅先生,并先后写下了《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两篇文章描述当时的情景。其间,他劝说梅先生多灌唱片,多拍有声的电影,尽可能延长其艺术生命。虽然丰子恺对梅先生的身段和表演才华很是折服,但最钦佩的还是他凛然可见的民族气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上海沦陷后,为躲避日寇的邀请,梅兰芳率团星夜避至香港。在香港,梅兰芳继续编演爱国题材剧目,激励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也落入日寇之手,当天梅兰芳开始蓄须,不久回到上海,闭门谢客,靠卖画和典当度日。日寇与汪伪政府不停地请梅兰芳复出为日军作慰问演出,在屡遭拒绝后,便使用各种下三烂的手段侮辱和恐吓他。梅兰芳不惜损坏自己的身体,用打针发烧的办法来抵制敌伪逼他演出的阴谋。梅兰芳蓄须的照片和爱国事迹常在报纸上刊登。丰子恺也从报纸上把梅兰芳留须的照片剪下,一直保藏在身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丰子恺赞叹道:我之所以敬仰他,不仅为了他是一个才艺超群的大艺术家,首先为了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爱国志士。梅先生以唱戏为职业,靠青衣生活,因何蓄须摔破饭碗,在上海沦陷区坚贞不屈,孤芳自赏?他就是为了爱国。梅兰芳去世以后,丰子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梅兰芳不朽》《威武不能屈》两篇文章。文中写道:梅先生在当时只是一个所谓戏子、所谓优伶,独有那么高尚的气节,安得不使我敬仰?况且当时梅先生已负盛名,早为日本侵略者所注目,想见他住在上海沦陷区中是非常困苦的。但他能毅然决然地留起须来,拒绝演戏,这真是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安得不使我敬仰?
作为平生主动访问素不相识名人的丰子恺,以访梅兰芳为第一次,也是出于一种爱国情结。他把梅先生蓄须明志的气节广为宣扬,就是为了让广大民众在屈辱困苦中时刻保持高尚的气节,以梅先生为榜样,把私人利害置之度外,将国家兴亡负之仔肩。草木可以零落,但英雄精神将永铭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