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 包括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 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编写而成。全面阐述了审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深入透析了审计的业务循环、主要程序与工作成果, 系统介绍了审计的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及相关业务。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圈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国的金融与经济服务行业也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审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迈向国际化也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另外,受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在针对审计职业规范及审计工作流程规范的要求方面更为明确。鉴于此,本着与时、立足当下的精神,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要求,我们结合审计实务的发展前沿及审计理论的新成果编写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使其体现如特点。
,内容安排上具有性。教材紧扣我国新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度,是作为行业标准的审计准则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方面的修订及新动向,体现教材的性和科学性。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公认审计准则,既注意全面阐述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努力与审计准则的新内容相衔接,体现教材的完整性和广泛适用性。
第二,以受托责任为主线组织各章节安排。审计行为产生于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这种三方关系人的互动作用关系之中,受托责任的不断演变又推动着现代审计的不断发展。全书以受托责任为主线,将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其中,使读者能够对审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清晰的了解,教材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第三,案例启发引导教学。每一章节都根据教学内容配有具体案例解读,使抽象、晦涩的审计学理论易于理解。大学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审计理论、方法的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大胆引入,以探讨的方式向读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开阔思路,也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而且,本书所选择的案例以本土化案例为主,以保证其有更强的实用性。
第四、完善与教材配套的配套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难易适中,知识覆盖面广。同时,型多样化括选择题、简答论述题、操作练案例分析题等,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并提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本书由刘霞和王莉担任主编,耿立民和张寒担任副主编,余参编,赵胜男、白静和郝婕妤同学负责资料整理。刘负责全书的修改、补充及定稿。具体分工如下:刘霞负责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撰写工作;王莉莉负责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的撰写工作;孔维伟负责第八章、第九章及第十章的撰写工作;耿立民负责第十一章及第十二章的撰写工作;张寒蒙负责第十三章及第十四章的撰写工作;余军负责第十五章及第十六章的撰写工作。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在本书编写过程了支持,在此对全部参与人员表示感谢。由于本书编写时间有限,对于书中的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章 审计的含义与发展/1
节 审计的产展/1
第二节 审计的定义与类型/3
第三节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与区别/7
第四节 审计相关业务/9
第五节 审计的职能/10
第六节 对审计的经济需求/11
本章小结/13
练13
参考答案/14
第二章审计职业规范/16
节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概述/17
第二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18
第三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22
本章小结/33
练33
参考答案/35
第三章审计职业的法律责任/36
节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37
第二节 美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39第三节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分类及认定/42第四节 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同观点及原因/47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避措施/49本章小结/52练53
参考答案/54
第四章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55节 审计目标/56第二节审计证据/61第三节 审计程序/64
第四节 审计工作底稿与归档/67
本章小结/71
练72
参考答案/73
第五章审计计划和审计风险/74
节初步业务活动/75
第二节 审计计划/79
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82
第四节审计风险/85
本章小结/90
练90
参考答案/92
第六章分析程序和审计抽样/94节分析程序/95
第二节 审计抽样/97
第三节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技术/102第四节细节测试中的审计抽样技术/114
……
第十四章信息技术与审计/307
节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308
第二节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311
第三节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及计算机舞弊/313
本章小结/316
练316
参考答案/318
第十五章 特殊项目的审计/319
节审计会计估计/3
第二节关联方的审计/328
第三节 考虑持续经营的假设/336
第四节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343
本章小结/349
练349
参考答案/352
第十六章企业内部控制审计/353
节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353
第二节 计划审计工作/354
第三节测试控制的有效性/356
第四节企业层面、交易层面、信息系统控制的测试/360第五节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以及出具审计报告/364本章小结/375
练375
参考答案/378
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审计初是为了保护财产的与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而产生的。审计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首先,私有制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的生产力低下,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刚够维持自己的生存,那时没有任何剩余产品,也就没有审计所要保护的对象——私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审计。
其次,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管者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另一个客观条件。随着人类展,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并且还有剩余,这时就有了剩余产品。但光有剩余产品,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管者不分离的话,也不需要审计。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在生产的同时也需要会计,但他不需要审计,因为所有的财产物资都是由他自己经营管理,他不需要对自行审计。同样,在私有财产并不很多、财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自己财产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审计。只有当剩余产品被极少一部分人所占有,他们对自己所占有的财产照管不了,需要委托别人代为保管、代为记账的时候,才需要审计。但因此时他们对财产保管者、记账者并不放心,他们要通过审计来确认这些财产保管者、记账者的经营管理责任。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财产所有者受环境、能力或其他因素的制约,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其管理者,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责任关系,这种经济责任就是受托责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责任者(受托方是要根据责任关系,以大善意履行其职责,实事求是地报告其经济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所有者从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出发,需查核经济收支活动情况的正确性、合理性,以解除受托方的责任。当所有者无法亲自来查核时,必然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主要指独立于受托方)的第三方来实施审核,以证实受托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审计。
二、审计的形成与发展
16世纪末期,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等国出现合伙企业,需要委托他人经营贸易业务,这样便产生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需要有独立于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外的人出面查证账目,民间审计应运而生,这可视为民间审计的萌芽。
真正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得以大发展的是18世纪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使广大股东脱离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及正确做出购买、持股或抛售股票的决策,客观上就需要有独立于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东之外的审计人员查账。
17年前后,因当时社会资金充裕而投资渠道十分有限,多次出现特大股市投机狂潮,其中英国南海公司的破产为引人注目。在众多蒙受损失的利害关系人的强烈要求下,英国议会组织了13人的委员会负责调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委员会聘请了当时的伦敦会计专家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行全面的账目审查。斯奈尔以个人名义提交查账报告,详细揭示了该企业存在的种种舞弊行为和弄虚作假等问题。
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近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