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6章, 分别论及报告文学由新闻文学到非虚构写作、报告文学作为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写作的逻辑与伦理、21世纪初年报告文学的观察、时代报告的主旋律与异质性、历史非虚构的景深与光影、亦刚也柔的巾帼姿式、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史记”、近五年报告文学的内存与意涵及五位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和作品评论等。由此对“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和转型历程、作家作品及其成就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 既有宏观整体论述, 又有具体个案分析评论, 具有较高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丁晓原,文学博士,《东吴学术》主编。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五、第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报告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评论200多篇,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10多部著作。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报告文学》(2001-2010)等作品选集。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一、“全媒体”语境与报告文学
二、题材转型:现实与历史的多向拓展
三、个人经验的导入: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四、叙事重心的偏转:从新闻性到故事性
五、表达方式的更新:从报告到对话
六、媒介融合:从纸媒到图文声像
第二章 报告文学:由新闻文学到非虚构写作
一、叙事之于报告文学
二、非虚构叙事的要素
三、叙事自觉与叙事优化
第三章 报告文学:作为国际性写作方式
一、报告文学命名及其他
二、关联指称及其争议
三、非虚构语境中的省思
第四章 非虚构写作的逻辑与伦理
一、历时态中的非虚构关联名称
二、21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价值
三、非虚构文学的问题与治理
第五章 21世纪初十年报告文学的观察
一、“复调”的题旨设置
二、“复式”的话语时空
三、叙事形制的建构
四、报告文学生产力的格局
第六章 时代报告的主旋律与异质性
一、《大国重器》:叙事的“大”与“小”
二、《大国行动》:情与爱的交响
三、《乡村国是》:新时代扶贫志
四、《出泥淖记》:“果子”与“根子”
五、“刚性写作”:《一个医生的救赎》
六、《十四家》:纯粹的非虚构写作
第七章 历史非虚构的景深与光影
一、日出东方的壮美初心
二、历史现场的抵达与历史逻辑的诠释
三、“中性化”叙事中的历史信度
四、“南方”,中国大叙事之视窗
五、用脚走出来的粮食“史记”
六、共产党人的精神颂
第八章 亦柔也刚的巾帼姿式
一、《五环旗下的中国》与奥林匹克精神
二、“多声部”的香港书写
三、书写新时代精神的红色传奇
四、《粲然》:文学与高能物理的“对撞”
五、非虚构与《民法典》的“遇见”
六、天边有一首深情的歌
……
第九章 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
第十章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史志
第十一章 近五年报告文学的色调与意涵
第十二章 “国家叙事”:何建明论
第十三章 另异中的守正:赵瑜论
第十四章 有思想的非虚构:李鸣生论
第十五章 “艺术文告”:李春雷论
第十六章 媒体的融通:张胜友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