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肥胖症的内涵,分别梳理了中医学、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了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机制,归纳了相关古代、现代临床经验,阐述了毫针、电针等不同干预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方案,最后论述了相关人群的日常管理与护理措施。
针灸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门系统学科:利用特定的工具,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施术,从而产生一定的效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
《内经》的问世,使针灸理论构建逐渐完善,包括九针形制、操作和应用,脏腑经络和五体身形,溪谷骨空和气府明堂,疾病虚实和针灸补泻等。公元256-260年间,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从基础到临床,系统整理了针灸学知识、理论和临床应用,构建了针灸学科体系。此后,针灸学术一直在自己固有的轨道上发展和进步。直到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入,在东西方文化交互辉映和碰撞下,针灸学术的发展轨迹已经呈现出多流并进、百花齐放的特点。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针灸学术更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当代针灸医学蓬勃发展,其学术视野也越来越宽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都是古代针灸学术所无法比拟的。当今的针灸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到我国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近几个世纪间断性地在欧洲也有零星传播,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有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针灸的跨文化传播,在世界各地也出现了从学理到应用的差异化变革。
2.工具先进,微创、无痛、数据化。针灸工具,古代有“九针”之说,当代不仅有“新九针”、揿针、杵针、浮针等新型针具,还有利用声电光磁等可量化物理参数的新型针灸器具,基于生物传感和人工智能的针灸器具也在孕育中。
3.技术进步,操作精细、精准化。针灸操作技术的应用和描述,相对于古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关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国家标准也陆续发布。尤其是在操作目标的部位和结构层次上更加精细、精准,在操作流程上也更加合理和规范。
4.迎接临床新问题和新挑战。与古代主要关注临床证候不同,当代针灸临床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大量基于临床医学病症分类和认知的疾病,在古代医籍文献中没有直接记载和描述,需要当代临床从“针灸学”视角重新再认识,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还有一些临床新问题,如围手术期诸症、抑郁症和焦虑症、免疫性疾病、戒断综合征等,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5.临床疗效越来越清晰。自2005年有了第一份基于循证模式的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以来,近年来开展的针灸治疗便秘、压力性尿失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临床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取得了较可靠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针灸临床特点的方法学研究也受到重视,并出现了专门团队和组织。
6.治疗机制和原理逐渐清晰。尽管还不能完全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角度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但是随着经穴特异性、穴位敏化、穴位配伍的研究深入,针灸作用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也逐渐清晰。
应该说,针灸医学的内涵需要在一个新起点上重新理解、重新诠释。当代针灸临床适用性不断扩大,诊治病种范围越来越宽泛,操作技术也越来越精准,临床疗效观察和评估也越来越严格,部分现代原理和机制逐渐阐明。因此,基于当代临床实践的回顾、思考和展望,更加显得迫切和需要。《常见病针灸临床丛书》,即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响应。
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下,选择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梳理借鉴古今医家经验,总结近现代临床实践和疗效规律,阐述必要的作用机制和原理,在针灸学术史上作一个短暂的思索,给未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即是写作本套丛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