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对世界艺术史的熟稔和数度亲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参观考察的经历,精选50件艺术珍品,涉及绘画,雕塑。从艺术特色、艺术史渊源、艺术家三个维度,结合每一幅作品娓娓道来,让读者每欣赏一幅作品,在艺术上都有所得;而且作者长于将多幅同类作品、不同艺术家比较鉴赏,让读者一篇多得,仿佛完成了一次思接千里、视通古今的艺术之旅。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坐落在俄国圣彼得堡市中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2019年访问人次高达500万。
圣彼得堡是一座优美典雅的城市,只有极少数城市能像俄国古都圣彼得堡那样光辉耀眼。雄伟皇宫的拉毛粉饰墙面,涂染着杏仁糖果一样鲜艳的颜色,窗户外框用金叶镶嵌,灿烂夺目。闪烁着星星点点反光的涅瓦河河面上映射出其神秘的倒影,每一幢建筑都是一件艺术品。
1712年,彼得大帝把俄国首都从内陆的莫斯科迁移到紧靠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圣彼得堡——一块沼泽地三角洲,它由四十二个岛屿和一块主大陆组成。历经300多年的建设,如今这里有无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圣彼得堡城中几十条弯弯曲曲的运河流向涅瓦河,人们称其为“北方威尼斯”。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圣彼得堡的天光总是那么美丽,每年6月21日及接下来的几天,圣彼得堡将每天拥有23小时的白昼,因此其也被称为“白夜之城”。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曾说:“圣彼得堡如同无数面镜子,使这里居民的自我陶醉感油然而生,城市被美景围绕着,真实地反射着,难怪这里的人们如此自豪。”甚至圣彼得堡的俄语也显得格外悦耳,圣彼得堡市民的素质和品位也让其他城市的市民望尘莫及,任何一个俄国人都会告诉你:圣彼得堡就意味着“美”。
从1703年起彼得大帝就计划在这里建立新首都,但遭到旧贵族的竭力反对,彼得大帝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身穿欧洲服饰,剃去传统的大胡须,自觉接受西方影响。彼得大帝终于战胜一切,迁都圣彼得堡。在此后接近200年时间里这里都是俄国的中心,后来,这个城市的名字一改再改,从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最后又改回“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像其他欧洲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佛罗伦萨的皮蒂宫、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一样,原来是皇家的宫寝,收藏丰富,后来改建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俄罗斯有两个最重要且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一个是在首都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专门收藏本国艺术品,特别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另一个就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地。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如同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它灌注着历史的灵魂,是启蒙文化的纪念碑,是俄国往昔辉煌的象征。经历150多年的变迁,它从一个皇室私人住所变成一个宏伟的公众博物馆,包含五座雄伟的宫殿:冬宫、小艾尔米塔什、旧艾尔米塔什、新艾尔米塔什和艾尔米塔什剧院。1764年年末,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购回一批世界名画,建立了自己的画廊,所以该馆每年12月7日举行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日”的庆祝活动。如今这里收藏着300万件珍贵的艺术品,丰富的收藏反映了18世纪和19世纪人们的艺术欣赏特征,同时也体现出皇室收藏家个人的审美趣味,他们扮演了一个世界艺术宝库大管家的角色。
虽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在叶卡捷琳娜女皇关心下建立起来的,但是其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即形成今天博物馆复杂结构的宫殿是早在伊丽莎白女皇时期就开始设计建造了。1752年伊丽莎白女皇委托建筑师巴尔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1700—1771)设计一座紧靠涅瓦河河岸的宫殿,就是今天被称为“冬宫”的建筑。原来的老宫殿并不能满足彼得大帝女儿雄心勃勃的意志,新宫殿要成为俄国皇室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象征,伊丽莎白女皇需要一座豪华的、令人难忘的,能反映出她统治时期的辉煌强大的宫寝,用来收藏她巨大的财富。总之,建立的新宫殿,代表着一种被称为“伊丽莎白巴洛克”的风格,标志着“俄国的独一无二的光辉”。
冬宫的主建筑完成于1759年,但是内部装修和外表装潢,持续三年之久。直到伊丽莎白女皇逝世,整体宫殿才全部完工。当时按圣彼得堡的俄国传统政体,卡尔·彼得·乌尔里希继承皇位,即彼得三世。他决定清除城市内居民的建筑垃圾,打扫冬宫前面的广场,彼得三世站在宫殿的窗口欣赏城市的清理效果。但是他在位时间不长,在一场政变中被废黜,他的夫人叶卡捷琳娜即位成为俄国女皇,她是一位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女贵族。
随着叶卡捷琳娜二世权力的膨胀,俄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为了彰显她统治时期的光荣伟大,造就一个开明的皇室,追随彼得大帝的思想和实绩,她把自己打扮成为艺术的保护人。在即位庆祝仪式上,她决定在冬宫宫寝套房里设计一个私人艺术博物馆,并以她幼年参加洗礼时的名字命名——“艾尔米塔什”,法文“Hermit’sdwelling”,意思是“隐士居住之地”,或者说“孤独的地方”。如今我们把整个建筑群称之为“艾尔米塔什”,它实际上还包括一个被分隔开的御花园亭阁,那是当年专门供宫廷里的高官和贵族享受的地方,有时连佣人也不允许进入,建有独创的服务系统,食品和饮料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桌子上,桌子底下的地板可以升降。
叶卡捷琳娜女皇在冬宫的艾尔米塔什内处理国家大事。到了18世纪60年代,艾尔米塔什一共由四五个房间组成,女皇称其为“皇家博物馆”。1777年她给普鲁士朋友写信时说:“这个冬天我居住得特别高兴,我拥有一个像迷宫一样的套房,尽管我孤独一人……人们称之为‘皇家博物馆’,你如果来这里能见到很多东西,甚至你会不愿离开……这个博物馆就在整个宫殿角落里,它会带你去中国,从中国到土耳其,再到波斯……”从1771年到1787年间,女皇又命令在小艾尔米塔什边上建造一座大型建筑物,一直延伸到运河边,用来陈列艺术品和图书。当时称之为“大艾尔米塔什”,如今人们改称它为“老艾尔米塔什”。
随着收藏品的不断增多和建筑规模的扩大,叶卡捷琳娜女皇经常在画廊里举办“维纳斯聚会”,邀请的客人多时达200人,少则也有10多人,均为女皇的亲戚和生活圈内的贵族。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艾尔米塔什内女皇的套房已经逐渐变成真正的博物馆,用来收藏世界级的艺术品。女皇把自己的收藏与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Ⅱ)和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三世(Augustus Ⅲ)的收藏相比较,她在收藏艺术品方面花费大量财力,甚至已经超出政治上的考虑和需要,纯粹是为了她自身的国际名望和显示俄国王权的进步与文明。
随之,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数位艺术史专家推荐下创立了自己的画廊,从1765年开始她主要依靠俄国驻法大使、在巴黎的戈利岑王子,作为她的代理人。戈利岑与雕塑家法尔孔奈(Falconet)是好朋友,他后来邀请法尔孔奈在圣彼得堡塑造了著名的“青铜骑士”(彼得大帝骑马像)。戈利岑每年在巴黎拍卖会上和沙龙里购得大量名画,例如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又从布鲁塞尔私人收藏家那里购得荷兰和佛兰德斯的很多艺术品,如鲁本斯的《罗马人的善举》,等等,多达6000多件,包括欧洲各个时期、各个画派的艺术品;特别是收藏了很多16世纪法国铅笔画头像,现在几乎所有精品都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另外叶卡捷琳娜二世从萨克森选帝侯的总理大臣布吕尔(Bruhl)手中购得600幅荷兰名画和1500幅版画,以及意大利、德国、法国的艺术品,其中有伦勃朗的《穿着红色外套的老人肖像》,鲁本斯的《帕修士和安德罗梅达》《正在读信的荷兰画家德勃哈》,以及意大利名画——提埃坡罗的《麦塞纳斯向奥古斯都帝王慷慨献礼》,等等。
176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阿姆斯特丹的贵族收藏中购得一批名画,可惜转运途中船只在波罗的海遇风浪沉没,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损失大约6万金币,再也见不到这些名作,今年我遭遇一些财力上的挫折,怎么办呢?只能自我安慰了。”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购买了巴黎一位银行家的著名画廊,其中有拉斐尔的《圣家族》,提香的《丹娜伊》,委罗内塞《悲伤》,以及荷兰和佛兰德斯的很多名画,包括伦勃朗的《丹娜伊》《圣家族》,鲁本斯的《酒神巴克斯》等,还有6幅凡·戴克的肖像画,总价值达46万金币,这批作品是1777年6月通过海运到达圣彼得堡的。
当时俄国和土耳其正发生战争,叶卡捷琳娜女皇的一位朋友在给雕塑家法尔孔奈的信中说:“鉴赏家们在怒吼,艺术家们在怒吼,银行家们在怒吼……在毁灭性战争年代女皇还打算收集艺术品,简直是一种羞辱和困惑!”
1778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写信给她的艺术经纪人,表示喜欢梵蒂冈的“拉斐尔走廊”,即拉斐尔和他的学生为利奥十世教皇绘制的壁画走廊,她要在艾尔米塔什宫内修建类似风格的走廊。一位奥地利画家(Christoph Unterberger,1731—1798)带领一个艺术家团体在罗马用蛋清颜料复制拉斐尔壁画,完成后曾在罗马展览。1780年这批壁画被俄国军舰运回圣彼得堡,直至1792年,梵蒂冈的复制品全部安置到了艾尔米塔什的建筑物里。1839年,著名美国画家汉斯(Hess)在访问俄国时见到这批拉斐尔的复制品,他赞许说:“拉斐尔走廊壁画的复制品太诱惑人了,太美丽了,使很多俄国人误认为是原作。”
艾尔米塔什的收藏品大幅度增加,世界名画从1774年时的2080幅,到1797年时已经达到3996幅。女皇自己表述:“在我的艾尔米塔什画廊里,除了绘画作品和拉斐尔走廊壁画以外,四大房间里收藏着38000多册书籍、版画、宝石、浮雕和凹刻雕塑,两个大厅里放满大约1万张素描和自然科学标本藏品。”
叶卡捷琳娜二世收藏的古代雕塑都安置在近郊的“皇村”(Tsarskoye Selo)行宫里。1787年她从一位英国银行家手中购得一批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刻,这位银行家的外号叫“il Virtuose”,他爱好古文物,从意大利古董商、考古学家和收藏家处购买很多古文物,积累了近40年,有300多件精品都转让给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保
存在皇村行宫内,一部分浮雕和陵墓雕刻安放在她最喜爱的宠物狗的墓地周围。
1796年叶卡捷琳娜逝世后,其子保罗一世继位,他搬出冬宫,居住在石头岛的圣米迦勒宫(St. Michael’s Castle)里,1801年3月的一个午夜遭暗杀,其长子,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最喜爱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继位,亚历山大一世搬回冬宫居住,冬宫遂成为俄国皇室长期居住的地方。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收藏品最显著的增加是1814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以后,俄国军队进入巴黎。为表现对被征服者的同情和仁慈,包括对拿破仑家族的关心,亚历山大一世曾多次在巴黎近郊的马尔梅松城堡拜访拿破仑夫人约瑟芬皇后,那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很多是拿破仑获得的战利品,赠送给夫人的。约瑟芬曾向俄国沙皇赠送贵重的礼品——著名的埃及法老及其夫人的微雕。1815年约瑟芬的女儿把马尔梅松城堡里收藏的一些珍贵名画卖给沙皇,其中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萨托的《圣家族》,鲁本斯的《下十字架》和伦勃朗的同名作品,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青春女神》《巴黎》《舞者》和《丘比特和爱神》四尊雕像,特别要提及的还有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奥利瓦雷斯的肖像》,苏巴朗的《少女时代的圣母》,等等。
在艾尔米塔什宫殿向公众开放之前, 1837年12月17日晚,一场火灾不幸发生。大火由取暖电炉机械故障引起,最严重的问题是宫殿的老建筑均是木质结构的,火舌喷出窗口,大火延烧数日。沙皇亲自指挥侍卫和近卫军抢救宫殿里珍贵的艺术宝藏,好容易才把1812年战胜拿破仑后建成的英雄画廊里的肖像画抢救出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老艾尔米塔什宫因迅速建起保护墙被保存下来,但是也浸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火毁坏了宫殿里豪华的装饰,上面二层被彻底烧毁。面对火灾的悲剧,皇帝决定重新建造,据历史材料记载,重建工程在1839年完工。著名作家马奎斯·德·屈斯蒂尔(Marquis de Custine)记载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沙皇把一片废墟建成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牺牲了几千俄国人的生命来满足独裁者的急切愿望,沙皇的奇想仿佛就是国家的需要!对于独裁者孩子般的高兴,这一切似乎都是小事,也不在乎花费成千上万的资金。”实际上这是一次急促而粗糙的重建,更可悲的是无数民工为此失去生命。
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冬宫修复后,成立皇家新画廊的要求愈加迫切。1839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决定建造一栋新艾尔米塔什宫殿,用来陈列皇家收藏的绘画、雕塑、古文物、素描、版画、货币、勋章和微雕。新宫殿建在老宫殿的基础上,在米利翁娜亚街的小艾尔米塔什和冬宫之间,于1846年完工。1852年2月5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皇家图书馆馆长、艾尔米塔什第一分馆馆长弗罗兰·吉勒回忆说:“在这次庆祝会上,综合性艺术发射出灿烂光辉,表现出一种强劲有力的光芒,大厦内多种多样充满艺术技巧的装潢和光照,烘托了庆祝大会的宏伟和光彩。为欢庆博物馆开幕,邀请了600多位宾客在大厅里举办晚宴。西班牙大厦里是皇家家族的宴会厅,由众多宫廷贵妇和高官陪同,场面壮观。大厅里的主要装饰物——巨大的天青石花瓶上堆积起几千支蜡烛的金字塔,明亮的光线反射在莫里略、委拉斯开兹等著名画家的杰作上。在意大利大厅,在凡·戴克和鲁本斯大厅里,他们的杰作边上也放置着花瓶和美丽的烛台,均用孔雀石和碧玉制成,它们产于俄国的乌拉尔和阿尔泰地区,辉煌明亮的光线也照亮每一位宾客。”
俄国沙皇不仅是新博物馆的缔造者,他对名画的选择,甚至对作品的悬挂位置、高低都事必躬亲。年轻的沙皇曾受过专业绘画训练,邀请艺术学院教授来上课,在审美问题上他们是行家。“鉴于我在国家担任的职位,我必须是国内第一位艺术家!”沙皇自己如是说。
年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后,他追随着祖母和长兄的意志,把新艾尔米塔什扩张成收藏世界名画的宝地。他统治期间最重要的一次收购是在1850年,经过俄国驻威尼斯的大使亚历山大·赫沃斯托夫(Alexander Khvostov)的介绍,把巴尔贝利戈(Barbarigo)画廊的珍品全部归入新艾尔米塔什。16世纪提香去世后,提香的儿子蓬波尼奥(Pomponio)把父亲的画全部卖给威尼斯贵族克里斯托福罗·巴尔贝利戈(Cheistoforo Barbarigo),沙皇又从巴尔贝利戈后代手中花费52.5万法郎买下全部作品。
尽管皇家考古学会在亚历山大二世时期,1859年才成立,但是尼古拉一世对考古有一种特殊兴趣,他曾多次亲自参观考古遗址。1845年他在访问意大利时特地去了庞贝参观考古挖掘现场,那不勒斯国王将一些古罗马的文物和艺术品赠送给沙皇,包括一尊大理石雕像《男孩和小鸟》,还有一尊微型青铜雕塑《年轻的卡里古拉》。随着尼古拉一世对意大利古文物兴趣的增长,购买古代雕塑的活动日益活跃起来,他专门在罗马成立了一个俄国古文物经纪人组织,寻找出土文物。1834年购买了外科手术专家皮扎蒂(Pizzati)的所有收藏,包括1000多件彩陶和数件顶级艺术杰作,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著名古希腊艺术家“阿玛西斯画师”(Amasis Painter)的原作,这些古文物被运到俄国,保存在圣彼得堡美术学院里,新艾尔米塔什建成后,全部移入博物馆展厅。1852年尼古拉一世从宫廷大臣女儿手中购得300多只彩陶瓶和55尊雕像,其中有珍贵的《恺撒大帝肖像》。格杰奥诺夫(Gedeonov)当博物馆馆长时,从意大利购入数幅世界名作。1864年从米兰安东尼奥·利塔伯爵(Count Antonio Litta)祖传名画收藏中购入达·芬奇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婴》(原名《利塔的圣母》);五年以后经过
长时间谈判,从另一位收藏家科内斯塔别列伯爵(Count Conestabile) 手中以31万法郎的高价购得拉斐尔的《圣母玛利亚》,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立即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夫人玛丽亚·菲奥杜罗芙娜(Maria Fiodorovna),就像达·芬奇的画一样,现在人们称它为《科内斯塔别列的圣母》,以其原有收藏者的名字命名。
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3月13日被谋杀后,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年轻的沙皇又从巴黎外交家亚历山大·巴济列夫斯基(Alxandar Bazilevsky)的收藏中购入大量欧洲3世纪到14世纪的艺术珍品。当这部分艺术品在巴黎展出时,俄国艺术家阿列克谢· 博戈莫罗夫(Alexei Bogomolov)陪沙皇参观展览后感叹地说:“当我陪伴他参观了巴济列夫斯基展品后,他决心为俄国买下所有藏品!”巴黎媒体评论说:“巴济列夫斯基的光辉灿烂的展厅是举世无双的,多么让人惊艳!象牙雕刻、珠宝、手抄本、彩色珐琅、瓷器等等,总之,均为从中世纪到16世纪间创造的珍贵工艺品!”1884年12月1日,亚历山大三世付出550万法郎的高价买下762件珍品,陈列在新建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大厅里。
进入20世纪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发生很大变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部分藏品被转移到苏联其他博物馆。1919年到20世纪30年代,为解决国内的饥荒,苏维埃政府曾拍卖大批世界名画,美国的商业巨头纷纷来到俄国购买艺术品,所以今天陈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的很多珍品原来都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藏品。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时,有两列火车把艾尔米塔什的藏品运往比较安全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战争期间冬宫建筑物遭遇多次轰炸的损坏,直至1945年才修复,正式全部开放。
如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而且是一个全球文化研究综合体,保留着数个世纪的人类的文化。2003年庆祝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活动中,艾尔米塔什的主大门重新开放,人们经过冬宫的宏伟广场进入博物馆,所有来访者仿佛是18世纪的贵族,从宫殿广场穿过三座装饰豪华的拱门走进宫殿的南侧。宽阔的内院是艾尔米塔什固有的组成部分,参观者首先看到的就是俄国帝王的主要寝室和居住地,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那些曾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向人们证实:这里对所有文化都是开放的,并且融合各种文化成为一个伟大的、丰富的,几乎是百科全书般的世界艺术珍宝的收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