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馆里:知识分子与“现代之腹”的养成(普鲁斯特、奥威尔、萨特、卡波蒂等大咖一一登场,共同撰写一部浓缩在“餐馆”中的现代
定 价:50 元
本书获2016年莱比锡书展大奖非虚构/随笔类作品提名。
现代餐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本书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现代餐馆二百五十年演进历程中的诸多关键性历史时刻并置呈现于读者面前,左拉、普鲁斯特、乔治·奥威尔、杜鲁门·卡波蒂、爱德华·霍普、弗朗西丝·多诺万、威廉·富特·怀特等在现代餐馆空间演进史上留下过重要印迹的作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将纷纷登场,共同撰写一部浓缩在餐馆这一特殊公共空间中的现代社会史。
事实1:欧洲餐馆的历史开始于人们不再受饿,或者说,假装不饿。
事实2:给餐馆带来成功的并非肉汤,而是对个体及其愿望的关注。
事实3:巴黎最早的餐馆之一叫伦敦大酒店,图的是利用有些法国人对英国的推崇,从中挣钱。地球的另一端,悉尼最早的餐馆悉数取名普罗旺斯三兄弟或巴黎咖啡餐馆,如此这般,至少在吃饭这段时间内,客人们宛若身处美食之都。
事实4:餐馆不是开展激烈的市民公共讨论之所。重要的是:男人与女人在这里并肩现身。这一幕极不寻常至少对于1800年左右的非法国人而言,他们讲起这一幕无不目瞪口呆。
事实5:冷掉的煎肉和面包,一锡杯啤酒:如果你去十九世纪末的伦敦吃饭,这就是全部东西。
克里斯托夫·里巴特(Christoph Ribbat),生于1968年,德国当代作家、社会文化史研究学者,曾先后在德国波鸿、美国波士顿、瑞士巴塞尔等地任教,现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另著有《眼神交流:美国文学与摄影术的关系史》(2003)、《闪烁的现代性:霓虹灯史》(2011)、《篮球:一部文化史》(2013)等非虚构作品。
译者简介:
叶瑶,浙江台州人,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