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0 元
丛书名: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 学术近知 春明书屋
当前图书已被 8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胡娇著
- 出版时间:2023/11/1
- ISBN:9787010259567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40-015
- 页码:23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24cm
本书以百年以来的劳动教育为研究主题,聚焦具体的劳动教育思想和劳动教育政策,系统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变革,并分析了中国劳动教育百年的源头与流变。
胡娇,1978年生,吉林松原人。教育学博士,惠州学院副教授,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并持续关注教师教育和劳动教育等领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编教材三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13年度青年项目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9年度项目一项。曾获黑龙江省第十五届、第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一项。
目录
前言
章中成立前的劳动教育实践
一、贝海拾珍:中国代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举隅
(一)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节用、自养俭
(二)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应劳乐劳
(三)科技著作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在姓日常中
二、萌芽发展:中成立前的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萌芽:清末学制中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发展:民国初年的劳动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早期者的劳动教育实践
一、思想:知识分子走向庶民
(一)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尊劳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工读教育观
二、实践:教育走向生产劳动
(一)工读主义教育:人人做工,人人读书....
(二)平民主义教育:早期者的探索......
(三)早期教育观与教育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
(一)庶民的胜利:教育从思想上走向工农大众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教育从规划上走向工农大众...........
(三)讲演团、夜校:教育行动上走向工农大众
(四)上海平民校:所培养妇干部的学校
(五)上海大学:中创办的所正规大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苏区时期(1927-1934年)的劳动教育实践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理想走向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034
(一)早期的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早期的奋斗目标: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二、苏区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系的初构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走入教育目的体系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生成.........040(三)逐步建构了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教师选拔: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苏区教育评价:制度化的教育评价初现
三、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与传播
(一)杨贤江与《新教育大纲》
(二)钱亦石与《现代教育原理》
四、生活教育实验: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行动中的劳动教育
(一)南京晓庄师范中的劳动教育
(二)山海工学团中的劳动教育
本章小结
第四章延安时期(1935--1948年)的劳动教育实践
一、延安时期的教育任务:普及与提高
(一)生产自给:延安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条件...061
(二)普及的新民主主义国民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养成劳动..062
(三)提高:基于社会需求面的教育供给
二、延安时期的劳动教育制度:相对完善且灵活多变的教育制度体系
(一)实行劳动教育:边区教育文件对劳动教育的确定
(二)全面内战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阶段:以生产
养校
……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12年至今)的劳动教育变革......19(
一、思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一)劳动价值论
(二)劳动教育观
二、政策与法律法规:重视劳动教育
(一)国家层面政策、法律法规的:壁画全局
(二)地方法律法规的劳动教育实施:因地制宜
三、理论求索:核心议题的理论辨明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常在常新・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与目的问题:为行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概念以及与德智体美的关系探讨:解蔽与澄明
四、实践探索:三种模式竞自由
(一)自下而上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劳动恒久远。
(二)自上而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上层设计兴劳动
(三)多元主体的相遇:劳动教育共同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章中成立前的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耕读传家久”的家训名言中已体现了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但劳动教育一直没有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1906年,清政府学部正式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①作为教育宗旨矛头对准当时流行的民权思想以及资产阶级派的活动,“尚实”含了劳动教育的雏形,且是与“智育”合在一起的,目的仍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军事、济要求的满足和适应。辛亥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4月,时任中华民国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我见》,在批判清政府旧的教育宗旨的同时,主张对青少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劳动教含在“实利主义教育”之中被写人1912年9月颁布的新教育方针,并在之后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可通过检视课程标准,勾勒出清末、民国中小学有关劳动教育的图景。
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以手工、农业、缝纫、家事、工用艺术、劳作等名称出现在课程标准中。其内涵也应当时的社会需要、思想观念而发生变化。一方面,一批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教育家参照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审视我国劳动教育的不足。他们参与学制改革,创办新式学校,是“实用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劳动教育实践。另一方面,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教育家在实践中开展了对劳动教育本质的反思,试图把劳动教育从被动应对社会需要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探索与德育、智育等的融合,探索劳动对学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教化。这些宝贵的思想和实践验为新中国成立一步改革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
一、贝海拾珍:中国代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举隅
生产劳动教育,是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教育,但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济生活的变化,在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上出现了地域差异、历史时期差异。《列子・汤问》中认为人类初“缘水而居,不耕不稼”①,《淮南子。齐俗训》中认为到尧治理天下时引导姓“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②。从夏朝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生产劳动教育已变成了民间事务。《周礼》中大司徒掌管十有二种教育,其中第十种为“以世事教能”③“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④。同样,在我国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歌颂劳动人民、歌颂劳动的文学作品,如先秦的诗集《诗》中,就不乏对劳动场景的描述;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对劳动场景的描述和对劳动人民的讴歌。如《诗》中的《周南·苯苜》《嘲风・七月》《小雅・大田》《召南・驺虞》《齐风・还》《齐风・卢令》《魏风・十亩之间》《周颂・良耜》《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篇章,或描述劳动场面,或描写奴隶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在中国代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今天的学人去研究的思想。Nb的市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