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期,亦是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的关键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世界各国都迫切希望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围绕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争夺愈演愈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部分前沿领域逐渐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是客观而言,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是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举措。税收政策历来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工具,也因其发力精准、结构性特征突出,运用税收优惠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流趋势。本书聚焦税收激励政策,探寻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税收激励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潜在路径及作用机理,并从企业微观视角评估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回应了现有研究中对税收激励促进或抑制效应的论争,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和调整符合现实情况的优惠方案提供方向指导,有利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根据研究主题,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五个方面就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展开研究: (1) 从来源、执行以及配置的交叉结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R&D经费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现状与结构特征,并将之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企业数据进行比对,以明晰中国企业研发活动在投资规模、投入强度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距;(2) 阐述政府干预企业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内在机制的论述,厘清其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路径与机理;(3) 运用统计方法构建模型,实证检验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效果,评估各项企业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异质性影响;(4) 系统梳理中国现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实现对政策变动的动态分析,归纳中国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的特点以及在政策设计科学性、布局合理性和动态适应性等方面的改进空间;(5) 总结国外税收激励的经验与发展趋势,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完善我国创新税收激励机制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建议。
本书聚焦税收优惠政策,阐释其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内在机制的逻辑思路,并在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系统梳理中国现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归纳中国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的特点,并关注主要创新型国家税收激励的经验与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高研发投资企业特征。以20142019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企业为样本,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和英国等六个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资规模、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布局后发现: 大型跨国公司全面引领世界企业研发,发达国家仍是全球研发活动的主要源头与载体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企业研发活跃度不断提升,对法、英、韩等国形成赶超之势,已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强度与创新型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中国产业分布逐渐向高技术领域聚集,有待形成世界领军的行业领域,但高研发投入企业在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的覆盖率相对较低,顶级制药与生物科技企业长期缺位。
(2) 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降低创新活动的投资风险以及降低研发活动成本三个路径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要素成本、提高各类要素贡献率,并对打通创新链条、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税收激励政策本身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的功能,并且向外界传递出企业资源与财务安全信号,体现出税收优惠通过激励驱动机制、催化加速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协同作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3) 税收优惠政策与税收征管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效果评估。中国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积极的效应,稳定而持续的税收激励能够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资,但在激励程度上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提升税收征管强度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同时,税收征管行为对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活动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税收征管力度增强会降低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企业内部特征与外部制度性环境因素会对政策效果产生异质性影响,相比于国有企业,税收征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税收征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抑制效应也会相应减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策不确定性提升时企业会加速研发投资以应对环境变化,税收优惠的激励效应得到增强。产权性质、行业特征与融资约束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带来异质性影响,在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正向影响程度在非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较弱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4) 中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的特征与局限。构建政策目标政策设计政策执行三维框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税收优惠条款展开单维与多维量化分析,认为经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调整,我国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格局已基本形成,只是在政策设计科学性、布局合理性、动态适应性等方面尚有待加强与完善,具体表现在: 优惠条款贯穿于创新价值链条全过程,但较为偏重后端产业化阶段,结果导向特征明显;税收优惠政策的特惠性质显著,企业是税收政策的重点激励对象,但条款多具有产业导向或资质认定限制;对最具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和创新核心要素人力资本的激励力度尚显不足;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优惠方式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税收激励政策法规层级较低,与税收法定要求有较大差距。
(5) 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梳理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国际税收激励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表现为税收优惠由临时性制度逐步过渡为正式法案;税收激励政策聚焦企业创新行为,普惠性较强;税收政策激励形式多样,且更偏重间接优惠;政策优惠力度呈现增强趋势;对中小企业实施加强优惠;关注创新链条前端,引导产学研深入合作。在前文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托对国内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以及国际经验借鉴,从政策设计与税收征管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税收立法,提高政策规范性和稳定性;弱化税收优惠选择性,推进普惠性政策体系构建;优化税种与优惠方式搭配,增进对创新价值链上游环节的引导作用;设置针对中小企业的加强优惠措施;加大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力度;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建立政策定期评估机制。
本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将税收激励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的研究由政策设计层面拓展到政策执行层面。既有文献中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效果呈现出多样性,学者们多聚焦于政策设计视角评估政策效用,但税务部门征管活动作为税收政策工具实施的重要环节,却鲜有文献关注其对企业研发投资可能产生的影响。本书在税收政策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的研究框架中纳入税收征管要素,将研究视角从政策设计层面延伸到政策执行层面,是对创新领域文献体系的有效补充,丰富了企业研发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2) 综合考虑外部制度性环境特征和企业内部特征的差异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文献对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关系的探讨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且过往研究更多聚焦于企业内部特征对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影响。本书则在依托微观企业样本实证检验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基础上,关注政策不确定性、税收征管强度、地方政府干预等表征的外部制度性环境特征对税收激励和企业研发投资关系的调节效应,同时揭示所有制形式、融资约束、所属行业表征的企业内部特征差异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较为有效地将外部因素和内部特征与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本书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为税收激励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策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研究。
(3) 量化统计中国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动态分析政策变动。既有研究对税收激励政策的特征与问题分析多采用定性研究,鲜少对政策文本展开频数统计与量化分析,使得研究结论缺乏数据支撑。本书系统梳理分散于各项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的现行有效税收优惠政策。为将定性问题定量化,本书构建政策目标政策设计政策执行三维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并基于统计结果归纳中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特点与局限性。结合对主要创新型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趋势分析和国际比较,提出优化中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相关建议,对拓展并深化关于税收激励政策的认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及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 不同视角下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一) 税收激励与研发投入
(二) 税收激励与创新产出
(三) 具体政策类型的作用效果
(四) 税收激励与财政补贴的比较研究
二、 税收激励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
(一) 内部特征因素
(二) 外部制度性环境因素
三、 税收激励政策国际比较与问题分析
四、 税收征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五、 研究述评
第三章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结构国际比较
一、 基于交叉结构视角的R&D经费投入趋势分析
(一) R&D经费投入规模与投入强度比较
(二) R&D经费部门来源与执行结构比较
(三) R&D经费配置结构比较
(四) 中国R&D经费配置存在的问题
二、 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结构国际比较
(一)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及结构特征分析
(二) 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投资国际比较
(三)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高研发投入企业特征
第四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政府干预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
(二) 不确定性
二、 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税收激励提高创新活动预期收益
(二) 税收激励降低创新活动投资风险
(三) 税收激励降低研发成本
三、 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一) 激励驱动机制
(二) 催化加速机制
(三) 信号传递机制
(四) 资源配置机制
四、 研究假设
(一) 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
(二) 税收征管与研发投入
(三) 政策不确定性与研发投入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 基本模型设定与变量设置
(一) 基本模型设定
(二) 变量设置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 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实证检验
(三) 税收征管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实证检验
(四) 政策不确定性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六章基于三维框架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量化分析
一、 政策文本来源与分析框架
(一) 政策来源与文本选取
(二) 政策条款编码
(三) 政策分析三维框架
二、 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单维量化分析
(一) 政策目标维度
(二) 政策设计维度
(三) 政策执行维度
三、 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多维量化分析
(一) 生命周期与创新要素
(二) 创新价值链与税种
(三) 创新价值链与优惠方式
四、 我国现行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一) 税收激励政策的立法层级较低,变动较为频繁
(二) 税收激励政策显示出较强的特惠性质,影响政策公平与效率
(三) 税收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与税种地位错配
(四) 税收激励政策偏重于采用直接优惠,重事后利益让渡轻事前引导
(五) 税收激励政策的优惠对象存在结构性失衡
(六) 税收激励政策侧重创新价值链后端,结果导向型特征明显
第七章完善中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初步建议
一、 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日本
(二) 美国
(三) 英国
(四) 新加坡
二、 国际税收优惠的特征与变化
(一) 税收优惠由临时性制度逐步过渡为正式法案
(二) 税收激励政策聚焦企业创新行为,普惠性较强
(三) 税收政策激励形式多样,且更偏重间接优惠
(四) 政策优惠力度呈现增强趋势
(五) 对中小企业实施加强优惠
(六) 关注创新链条前端,引导产学研深入合作
三、 完善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税收立法,提高政策规范性和稳定性
(二) 弱化税收优惠选择性,推进普惠性政策体系构建
(三) 优化税种与优惠方式搭配,增进对创新价值链上游环节的引导作用
(四) 设置针对中小企业的加强优惠措施
(五)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力度
(六) 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建立政策定期评估机制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一) 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高研发投资企业特征
(二) 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三) 税收优惠政策与税收征管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效果评估
(四) 中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的特征与局限
(五) 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二、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