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与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以相关的100余种著述、300余种晚清民国报刊为考察的基本文献资料,细致而清晰地呈现了《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全景。全书梳理了来华传教士、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经济学社等不同群体对《国富论》的译介、理解、接受、运用、批判;揭示了《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轨迹和传播特点,以及《国富论》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又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传播《国富论》的巨大贡献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富论》对中国经济学形成的孕育作用。
本书梳理了《国富论》在近代中国史上传播的历程,其具体理论建树如下:一是首次深入研究了《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路径,呈现了其在近代中国传播的面貌和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填补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空白,有利于完善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体系;二是率先研究了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政治家对斯密学说的认识和态度,不仅填补了《国富论》传播史上的空白,也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加深对这些政治家的经济思想的研究;三是第一次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郭大力、王亚南对传播《国富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译著对中国经济学形成的影响。
序 言
蒋永穆
何洪涛同志于2010年至2013年跟随我在四川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出站之后,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过修改打磨,于2019年成功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经过数年努力,项目顺利结项。他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和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专著即将出版,作为他曾经的合作导师,特谈一谈我读这部专著的几点感受,以表祝贺之情,亦寓鼓励之意。
首先,从学术观点而言,这部著作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解读,纠正了一些已有成果的谬误。本书利用了一大批以往学术界从未涉及过,或是利用得较少的第一手学术资料,如稀见文献《致富新书》,傅兰雅、艾约瑟、李提摩太等人的英文原著,以及从300多种报刊中梳理出来的800多篇与论述主题相关的晚清民国期刊文章。又如本书指出,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译著是《致富新书》,而非学术界认为的《富国策》。由于忽视《佐治刍言》《富国养民策》《泰西新史揽要》等书的英语底本的利用,以及译者中英文水平的欠缺,部分成果的书名、版本来源、历史叙述都存在着错误,这部著作为此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考辨。
其次,这部著作探讨了《国富论》对中国近代政治人物的思想发展历程和代表性著作的影响。孙中山反对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分配论,认为中国不能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而是应该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他的看法在当时社会具有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并坚定了学界对斯密的批判态度。蒋介石抵制西方正统派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倡导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李大钊、陈独秀二人都在对马克思与斯密的相关经济学说进行详细的理论比较过程中,逐渐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加深对斯密的资本理论、价值理论的了解。以往学术界大多关注中国经济学家对斯密学说的接受,本书则率先研究了孙中山、蒋介石、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对斯密学说的认识和态度,填补了《国富论》传播史上的空白。
再次,深入研究了民国主流经济学家对《国富论》的理解、运用与批判,从而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学家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轨迹。唐庆增是继严复、梁启超之后传播《国富论》的代表人物,他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较早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对亚当·斯密产生过影响。马寅初、李权时、张素民、赵兰坪等其他经济学社社员主要信奉新古典经济学,均使用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对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自由贸易论进行批判,倡导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并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政策。
最后,本书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豹隐、郭大力、王亚南对传播《国富论》的贡献,及其所译的《国富论》对中国经济学形成的影响。对斯密学说的批判与继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接触过《国富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正确选择,陈豹隐、王亚南、郭大力曾经深度钻研过斯密学说,《国富论》为构建中国经济学给予了理论素材与研究方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是此书对《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过程的历史叙事分析的结果,然而,此书不仅善于历史分析,而且还总结、阐发了《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现实意义,例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国富论》奠定了市场化机制的理论基础,它的市场经济理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对于《国富论》的借鉴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避免市场经济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也就是二十大报告中的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如何洪涛同志所指出的,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须合理借鉴《国富论》的有益成分。这个有益成分就是要正确认识与理解《国富论》对政府的职能、政府与市场、劳动分工与市场交易、竞争机制、公正法律等的阐述,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探讨,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益启迪。
另外,《国富论》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考察《国富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一窥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自由主义在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而与自由主义有着天然渊源关系的新自由主义则在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均无法在中国扎根,本书从政治因素、经济土壤、舆论环境、自由主义者与新自由主义自身的局限等方面解析了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缘由。时至今日,我们更是要以史为鉴,警惕新自由主义的弊端与危害。
此书付梓之际,特作上述数语,与学界诸君共勉,也希望何洪涛同志继续潜心学术,不断进步。
是为序。
何洪涛,男,汉族,1975年生,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有《近代英国贵族地产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学术专著。
第一章 《国富论》在中国的传播前史(18401902)11
第一节 传教士编译著作中的《国富论》12
第二节 早期报刊对《国富论》的报道41
第三节 驻外使臣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国富论》的接触45
第四节 本章小结52
第二章 严复的《原富》及相关著述中的斯密学说56
第一节 严复对富强的探索56
第二节 严复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富》60
第三节 《原富》问世后,严复作品中的斯密学说77
第四节 本章小结83
第三章 梁启超对《国富论》的评介85
第一节 《原富》的首个书评及其他85
第二节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对《国富论》的评介89
第三节 梁启超的其他相关评介10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11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富论》的反响113
第一节 孙中山对《国富论》的批判113
第二节 朱执信对斯密与马克思传承性的简介125
第三节 蔡元培对斯密学说的了解127
第四节 蒋介石对斯密学说的看法: 以《中国经济学说》为例13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5
第五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富论》的回应138
第一节 李大钊对《国富论》的评介139
第二节 陈独秀对《国富论》的简短评论152
第三节 毛泽东对《国富论》的否定157
第四节 陈豹隐对劳动价值说的批判163
第五节 本章小结169
第六章 中国经济学社与《国富论》的传播175
第一节 民国经济思想史的代表人物: 唐庆增176
第二节 李权时著述中的斯密学说196
第三节 马寅初著述中的斯密学说204
第四节 张素民、赵迺抟、赵兰坪与《国富论》215
第五节 本章小结224
第七章 从报刊看《国富论》在中国近代的传播229
第一节 《国富论》在近代报刊的分布概述229
第二节 纪念亚当·斯密的期刊文章256
第三节 纪念《国富论》的期刊文章272
第四节 本章小结284
第八章 从经济学著作看《国富论》在中国近代的传播289
第一节 经济学译著对《国富论》的译介: 日本渠道289
第二节 经济学译著对《国富论》的译介: 欧美渠道299
第三节 中国人自编的经济学著作对《国富论》的介绍305
第四节 本章小结313
第九章 郭大力、王亚南《国富论》译本及相关著述中的斯密学说315
第一节 《原富》与《国富论》之比较315
第二节 《国富论》与中国经济学: 以王亚南为例319
第三节 郭大力著译作中的斯密学说3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354
结语与余论361
附录392
主要征引书目与参考文献443
后记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