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平均年龄12岁半的少年儿童赴美国留学。1881年,全体学生奉诏辍学返国。他们回国后,大多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值得后人铭记的成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向美国交涉退还庚子赔款的梁诚,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等。
《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收录幼童的书信、自述,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等纪念幼童留美的演讲词,有关幼童留美史料的发现过程、留美幼童与甲午海战关系的文章,等等。展示了幼童求学就业的艰辛历程、他们所取得的职业成就、与美国师友的深厚感情,是研究留美幼童与中外文化难得的原始资料。
◎揭开留美幼童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中美交流的精彩历史。清末公派赴美留学的少年儿童,成年后分布在工商界、政界、军届,成材率极高,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甚巨,他们身处大变局之中,命运波澜起伏。本书通过他们的书信、自述等珍稀内容,呈现他们成长路上鲜为人知的侧面,如求学就业的重重困难和经过,对师友的感情,对个人生活和国家前途的感受。
◎本书收录的文章源自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是了解清末赴美留学生的一手珍贵资料。
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自1962年创刊,本着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路的宗旨,发表民国史料字数逾亿,主要包括自传、评传、年谱、回忆录、口述史等珍贵史料,是中国近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深受海内外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青睐。
◎译笔亲切生动,可读性极佳。作者高宗鲁先生研究留美幼童多年,缜密勤奋,对相关资料精心收集、考订和编译,以信达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细致的留美幼童生活史。
◎史学大家杨天石先生倾情作序推荐!
◎锁线精装,版式疏朗,内文用纸考究(采用80g纯质纸),阅读舒适,耐翻耐磨,值得收藏。
总 序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他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约30万字,453期就是约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馆长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其他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 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路。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杨天石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高宗鲁,山东人,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商业管理硕士。曾任康涅狄格州州立盖特威社区技术学院(Gateway Community-Technical College)经济学教授。
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 001
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续一) 073
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续二) 111
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续三) 132
京张铁路工程照片发现经过 182
读《美国内战中的一位中国兵》有感 185
有关清廷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名问题 209
有关容闳的史料问题 216
纪念中国铁路一百周年 235
怀念体国经野的铁路专家:淩鸿勋先生 245
清朝幼童留美的史实 267
留美幼童与甲午海战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