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数据技术对人类尊严和自主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威胁。然而,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一直忙于保护数据,却未能保护人类本身。在本书中,伊丽莎白·M. 瑞尼尔斯认为,我们应专注于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数据所有权的法律中的人类核心价值观。而且,随着我们对数据的痴迷的增长,我们忽视了与技术发展相关的真正利害关系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伊丽莎白·M. 瑞尼尔斯的研究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数据既是一切,又什么也不是。数据依靠情境,并呈动态变化,因此很难被定义。通过对美国、欧盟的数据法案进行梳理,伊丽莎白·M. 瑞尼尔展现了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同时面向数据法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愿景。
·为什么以数据为中心的法律无法有效地保护人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一直忙于保护数据,却未能保护人们。《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作者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在本书中聚焦西方国家的数据治理进程,全面讲述了西方国家以数据隐私之名制定法律、政策的历史。她的研究指出了数据不是客观真理,更重要的是,所有数据点都是动态变化的,依托特定的语境存在,对其评估也不能脱离其语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瑞尼尔斯以人类尊严和自主权而非技术抽象为中心,表达了对未来数据治理的清晰而富有想象力的愿景。
·作者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in AI )高级研究员,律师。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的学术研究重点是跨境数据治理和新兴技术的道德影响。她拥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范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在这本书中,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数据治理,以及隐私本身,是我频繁提及的几大概念。我倾向于交替使用数据保护和数据隐私这两大概念,在欧洲法律法规语境下,我主要使用前者;在美国法律框架下,我则更多地使用后者。我也用到了数据治理这一含义更宽泛的概念,用它来阐释各类有关规范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及应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分方向包括了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这些概念所构成的语言主导着整个技术治理的话语体系。
整体而言,我使用隐私这个概念,主要是想传递一个比数据保护或数据隐私诞生更早的理念。这个理念更加宏大而深远,它所具有的内涵远不是仅从数据视角就能解读穷尽的。然而可惜的是,如今在美国,隐私和数据隐私经常被交替使用,但实际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能相等同。放眼现实,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论述的那样,隐私一词正日益沦为一个被技术所统领、以数据为中心的概念,其最初的内涵正在被逐渐削弱。通过本书,我希望能将当前的对话从隐私一词被置于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讨论框架,转移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上来。
2003年的时候我还在读大二,那年,我的一位同学用黑客手段侵入校内住宿学生信息系统,从中爬取了学校女生的学生证照片信息,并将这些照片上传到了一个比美网站,把本科女生的照片两两呈现在访客眼前,并让他们选出当中更加性感火辣的一位。这一行为明显违
反了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多项规定,并且当时在女生团体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我的这位同学后来成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科技公司的掌门人,他就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此后的将近20年来,我一直热衷于参与有关数据的各种讨论,和我对话的人包括立法机关成员、政策制定者、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工程师、企业首席执行官,近来还有我的家人、朋友。我们所进行的讨论通常围绕着脸书(Facebook,现已更名为Meta)、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展开。作为一名在多个大洲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的数据保护与隐私领域的律师,以及研究数据治理框架的学者,我常常无法绕开对数据的思考和
探讨,以及作为读者的您可能会说的写下些什么。但是,作为一个至今仍时常能想起被同学当年的恶作剧实验深深冒犯的人,我想坦言,以往那些有关数据的谈话确实从未能够真正触及这一事件所涉问题的核心,或者道出其构成的本质伤害。
正因如此,我写下这本书其实并不意在讲数据,至少数据本身不是讨论的核心。相反,这本书更关乎超越数据的东西。
我希望借这本书唤醒人们的认知,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整个人类群体正在越发沉湎于对数据的痴迷,这种危险的痴迷导致了人注意力的分散,使人无法真正明晰那些处于人与科技发展关系框架下的关键问题,却让提出建立元宇宙虚拟世界这一愿景的扎克伯格大受推崇。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大家意识到,我们对自身与科技的关系的理解,其本身仍存在危险性,我们需要从数据的角度出发明确一个针对数据的核心治理策略,审视我们是如何渐渐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并且描绘一条新的前进道路。本书将通过追忆及牢记前数据时代,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力量,并想象出一个超越数据的未来。
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in AI )高级研究员,律师。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的学术研究重点是跨境数据治理和新兴技术的道德影响。她拥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范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作者注
序言
前言
导语
第一部分 数据之前
1.主体框架
2.更新失败
第二部分 数据,无处不在
3.奇点现象
4.数据隐私,沦为帮凶
第三部分 数据之外
5.美丽新世界
6.反对生活的数据化
7.回到未来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