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坚持“古今一系”采用士人与匠人二分法统摄古今。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先秦以来士人与匠人社会境遇的三千年变局:(1)先秦。士人与匠人地位相对平等且未出现明显学科分化。墨家、法家、儒家、道家、名家等先贤同时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2)秦汉到明清。匠人地位下降到底层,受到漠视与打压。经济收入低、做官渠道艰难,且个人发展得不到保障;士人成为社会精英,是国家选材入仕之源。士人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政治地位高,宋朝达到巅峰;(3)1840年以来。清末以来,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匠人地位跃升,受到晚清以来朝廷政府的重视,长期居于崇高地位,士人则命运坎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进入现代化阶段,士人逐步获得社会重视与地位提升。三千年士人与匠人地位变化史表明,学科发展应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在新时代,在更高的层面上,学科大融合、大交叉再次成为趋势,将会涌现一大批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自然科学的跨学科、通用型人才,他们必将兼具士人与匠人的双重属性。
吕鹏,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亚洲社会仿真学会(ASSA)主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清华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资助项目(ISEF)访问学者。作为首席专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滚动资助。先后入选第四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中央网信办“特约研究员”、国家民委“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群体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社会公共安全、社会历史模拟、大型社会模拟器等。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学研究》等SCI/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引 言 大历史视角下的知识分野:现状与问题的提出/001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经纬/005 一 概念界定/007 二 “士人”古今流变/008 三 “匠人”古今流变/013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平等视域/017 一 游士与“门客”:士人的平民化新角色/019 二 匠人的尊严与地位/023 三 “士”与“匠”:分化前的和谐共存/027 第三章 秦汉到明清Ⅰ:士人与匠人的经济状况差异/031 一 士人收入:稳定与丰厚/034 二 匠人收入:不均与维持/088 第四章 秦汉到明清Ⅱ:士人与匠人的社会地位比较/113 一 生命安全/115 二 政治前途/118 三 地位声誉/138 第五章 近代:匠人地位跃升/173 一 1840—1911年:匠人的崛起与地位重塑/176 二 1912年至20世纪中叶:匠人的巩固和地位提升/184 第六章 分久必合:一体两翼与重回“百家争鸣”/213 一 士人与匠人的历史境遇演变/215 二 从割裂到统一:知识领域的新篇章/223 三 一体两翼:平衡发展的知识生态/228 四 再燃“百家争鸣”:多元思想的新时代/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