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近年来是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企改革将如何发展,未来即将形成的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监管、改革将怎样影响国资的未来?
本书在对国企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和逻辑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刻反思实践和认识误区,进一步展开国际经验比较和相关理论探究,提出未来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的中国模式。
郑志刚,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导,公司治理、企业改革领域知名专家,“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初创成员、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国有资产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以独立董事、企业调研和论坛研讨等方式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发展,在国内较早完成了阿里合伙人制度和蚂蚁有限合伙构架案例研究。在FT中文网、《董事会》等财经媒体长期撰写相关专栏,分享对知名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观察和思考,广受业界和学术界赞誉。著有《国企混改》(曾获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掌控与激励》等。
上篇 作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改革前奏的国企混改
第1章 国企改革:从股份制改造到所有制混合 /3
1.1 为什么需要对国企进行改革? /3
1.2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17
第2章 国企改革的理论探究 /24
2.1 国企治理问题真正的制度根源究竟在哪里? /24
2.2 为国企混改寻找理论支撑 /31
2.3 对于国企治理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36
2.4 从 “价格改革双轨制”看国企混改的理念与逻辑 /42
第3章 如何实现国企混改? /50
3.1 谁将成为国企混改引入的合格战投? /50
3.2 国企混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认识误区 /54
第4章 国企混改的成功模式 /64
4.1 国企混改的中国联通模式 /64
4.2 有限合伙构架与重庆钢铁的 “混改” /67
4.3 格力股改:走完国企改制的 “最后一公里” /73
第5章 国企混改的失败案例 /79
5.1 混改后的海航为什么依然难逃破产的命运? /79
5.2 商学院能从北大方正破产重整案例中学到些什么? /85
5.3 金融机构:从所有者缺位到治理缺失 /90
中篇 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N家淡马锡模式
第6章 混改后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101
6.1 格力控股权转让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范式的转变 /101
6.2 引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自然就会形成 “政府与企业间隔离层”? /105
6.3 授权放权清单:国企改革开启 “权力回归”之路 /115
第7章 关于国有资本投资管理实践的认识误区 /121
7.1 以国资监管代替国资投资管理 /121
7.2 把国企的经营管理问题与治理问题混为一谈 /124
7.3 国资监管的重点是 “防火防盗防经理人”? /126
7.4 转让价格或资金来源存在争议就是国有资产流失? /127
第8章 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的N家“淡马锡”模式 /131
8.1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未来:从一家 “淡马锡”到N 家“淡马锡” /131
8.2 N家 “淡马锡”模式的特征 /136
8.3 产业集团如何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142
第9章 探索中的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改革 /148
9.1 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改革的 “天津模式” /148
9.2 云南白药的整体上市 /149
9.3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如何 “管资本”的? /152
下篇 国企公司治理的规范
第10章 如何使国企外部董事更好地履职? /161
10.1 国企外部董事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161
10.2 如何设计独董相关制度才能使独董变得 “既独又懂”? /164
10.3 独董履职与董事会制度文化建设 /172
10.4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变革的核心逻辑 /179
10.5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一些前瞻性思考 /185
第11章 举步维艰的员工持股计划 /192
11.1 经理人股权激励计划的重要性 /192
11.2 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是股票奖励还是利益侵占? /193
11.3 上市公司高管拿多少薪酬才是合理的? /199
第12章 国企如何平衡社会责任和创造利润? /204
12.1 如何理解国企热衷于犈犛犌投入的现象 /204
12.2 对ESG概念过度强调可能会带来的恶果 /208
12.3 从硅谷银行被接管看犈犛犌实践的挑战 /211
结语 国企未来应该建立怎样的现代企业制度?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