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习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生态理念等特色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原生规范,“本土资源论”和“传统论”为支持促进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环境保护习惯在当代存在着观念层面环境保护习惯流失、行为层面环境保护习惯变迁和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发展的特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及其措施:首先,继承和提升观念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其从生态自发性走向生态自觉,弘扬生产和生活生态化意识,促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创新发展行为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遵循生态文化与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原则,传承和发展惠明茶习惯,提升惠明茶产业生态文化经济效益。
生态的兴衰决定着文明的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与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申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在新时代,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度与法律应当同中国文化历史塑造出来的这一代人对他人、社会的情感、想象相契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关系,决定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采取一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贯起来的策略。除要借鉴外国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共性经验,更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提出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雷伟红,法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和浙江省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及浙江省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和省部级项目(含重点项目)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国家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环境保护习惯的表现形态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保护习惯概念的界定
一、环境保护习惯的内涵
二、环境保护习惯的外延
三、环境保护习惯的类型化
第二节 环境保护习惯的形成发展和表现形态
一、环境保护习惯的形成
二、环境保护习惯的发展
三、环境保护习惯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 环境保护习惯内容
一、观念层面:尊崇自然和关爱生命
二、行为层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三、制度层面:保护自然规范
第三章 环境保护习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化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形成阶段(1949—2007年)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2008—2011年)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完善阶段(2012年以来)
第三节 环境保护习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促进作用的理论基础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促进作用的逻辑证成
第四章 环境保护习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第一节 环境保护习惯的现状
一、观念层面环境保护习惯的流失
二、行为层面环境保护习惯的变迁与流失
三、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五章 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第一节 观念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生态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生态文明具备的生态价值观
二、继承和提升观念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生态价值观培育措施
第二节 行为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促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路径
一、促进特色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措施
二、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措施
第六章 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与环境法协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第一节 健全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
一、贯彻执行平等参与互惠原则
二、丰富和改进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内容
第二节 创新发展环境法律制度
一、健全环境立法制度
二、改进环境行政执法制度,提升环境行政执法效能
三、创建“5G绿境”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新机制
第三节 制度层面环境保护习惯和环境法协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路径
一、协同的理论基础
二、协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具体措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