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历史人类学和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视角,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城的历史进行了整体研究,呈现了看似小小“孔道”的巴塘在其城市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多元文明交汇与“大通”的作用。本书通过描绘巴塘民族互嵌的整体社会生活、挖掘民族地区城市作为方法论单位的重要意义,详细呈现了巴塘的文化复合性和开放包容性,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过程,为更加高效、恰当地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平台提供案例参考。
翟淑平,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向为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主持并完成“融合与共生:嘉绒地区汉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逻辑”“民族地区旅游景观建构的人类学分析”等多项所级项目,并在《藏学学刊》《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导论/3 第一章 时空坐落中的巴塘/25 第一节 “孔道大通”/25 第二节 “巴塘”名称的由来/29 第三节 “夏邛”与“鹏城”/31 第四节 “城”与“人”的整体状况/37 第二部分 现实人文区位 第二章 巴塘的回族/51 第一节 货品与牛羊/52 第二节 “穆斯林皆兄弟”/55 第三节 “离家不离乡”/56 第四节 异乡的节庆/58 第三章 巴塘的汉族、彝族和纳西族/65 第一节 巴塘汉族/65 第二节 巴塘彝族/68 第三节 巴塘纳西族/71 第四章 巴塘的藏族/77 第一节 整体空间图式/77 第二节 节庆与仪式/108 第三节 神灵体系/158 第五章 解构二元、回归多元杂糅/177 第一节 杂糅的城镇生活/178 第二节 多重时空体系/180 第三节 超越“藏”与“非藏”的二元表述/182 第三部分 回到历史纵深处 第六章 巴塘城历史脉络/193 第一节 从“纳西城”到“第巴雄”/193 第二节 土司之城/195 第三节 改土归流/198 第四节 城、市归一/202 第五节 “藏族城镇”/208 第七章 超越性的认同:混融的“巴塘人”/216 第一节 背景:内外连接/216 第二节 汉族入巴:在衰落中融入/231 第三节 回族入巴:离散化与融合/242 第四节 当地藏族:从拒斥到接纳/249 第五节 “外来者”成为“巴塘人”/265 结论/285 参考文献/299 后记/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