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环境史》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把京津冀三省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运用环境史、历史地理学、区域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事件”为中心,系统阐释区域范围内人与环境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和谐的历史脉络,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致力于为当代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本书依次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地理基础,历史上的森林分布和变迁过程,湖泊沼泽的萎缩湮废,河淀水文与土壤环境以及盐碱沙涝的改造和防御,河流淤积的工程治理,明代在畿辅地区进行的水利营田,历史上的漕运保障与社会负担,人水争地引起的浑河筑堤及移祸下游,人类对环境的顺势而为与积极改造,古今地震造成的惨烈破坏,当代治水的伟大实践等问题,提出可供当代决策参考的若干建议。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二级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等。从事历史地理、地名学、区域史研究,著有《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京津冀地缘关系史》《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古都北京人地关系变迁》《北京交通史》《北京地名发展史》等近二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李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从事历史地理、区域史、古地图研究,著有《历史时期河北平原县级政区地理研究》《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藏晚清直隶山东县级舆图整理与研究》及《京津冀地缘关系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吴文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等。从事历史地理、区域史研究,著有《北京水利史》《北京城市史?环境交通》《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丰台的花乡与园林》及《古都北京人地关系变迁》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高福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古都学会秘书长等。历史学博士,从事经济史、地方史志研究,著有《北京经济史》《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商业研究》及《古都北京人地关系变迁》《京津冀地缘关系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许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等。历史学博士,从事古代史、区域史研究,著有《北京民族史》及《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北京交通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绪论/001 一 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学术背景/001 二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密切关联/004 三 关于若干问题的说明/009 第一章 上下四方:环境史剧的空间舞台/014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自然地理空间/014 第二节 作为社会管理基础的历代行政区划/019 第二章 曾经葱郁:林木分布的历史记录/030 第一节 太行山区的森林分布/031 第二节 坝上高原与燕山山地的森林分布/044 第三章 森林之变:采伐利用与生态代价/071 第一节 人类活动与太行山地区森林变迁/071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燕山地区森林变迁/091 第三节 围场与塞外其他地区的开垦/100 第四节 辽金与民国时期的林权之争/112 第四章 昔日明珠:湖泊沼泽的萎缩湮废/122 第一节 追溯京津冀湖泊变迁的学术历程/122 第二节 以白洋淀为主的湖泊群变迁/130 第三节 京津冀中部湖泊群的演变/146 第四节 北京城内外的湖泊群分布/154 第五节 冀南古湖的消失/164 第六节 沿海地区湖泊的形成与消亡/177 第五章 盐碱沙涝:河淀水文与土壤环境/188 第一节 土壤沙化与盐渍化的地理基础/188 第二节 南运河流域的盐碱沙涝/190 第三节 白洋淀核心区的水利与水害/197 第四节 白洋淀周边的水沙与盐碱/203 第五节 文安洼的水涝盐碱/220 第六节 永定河的水患与防御/231 第七节 张北地区的诺尔与盐碱/238 第六章 勠力攻沙:河流淤积的工程治理/248 第一节 金至清代的永定河治理/248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运河疏浚/255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海河治理/263 第七章 活水利生:明清畿辅的水利营田/269 第一节 明代畿辅水利营田的实践/269 第二节 清代畿辅水利营田的兴衰/273 第八章 运河沿线:漕运保障与社会负担/290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的运河发展历程/290 第二节 运河城镇的发展脉络和命名之源/307 第三节 通惠河沿线闸坝的设置与命名/313 第四节 阻塞泉流与触发水灾/317 第五节 疏淤筑堤造成的社会负担/322 第六节 明清运河沿途州县的河工劳役/329 第九章 人水争地:浑河筑堤及移祸下游/337 第一节 永定河筑堤的历史过程/338 第二节 永定河筑堤的环境效应/341 第三节 永定河下游地面淤积的历史线索/352 第四节 永定河下游地面淤积的典型例证/362 第十章 人地互动:顺势而为与积极改造/373 第一节 北宋对白洋淀地区的环境改造/373 第二节 白洋淀周边环境的地名学考察/380 第三节 水灾与明清文安洼的聚落兴衰/387 第四节 明代移民改变海河平原战后凋敝/394 第五节 北京南苑地理环境的巨大转折/402 第十一章 突如其来:古今地震的惨烈破坏/410 第一节 地震地质与地震记录/410 第二节 强烈地震及其环境破坏/426 第十二章 改变河性:当代治水与环境问题/442 第一节 约束永定河的官厅水库规划建设/442 第二节 库区移民、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450 第三节 根治海河等水利成就及其环境效应/458 结论/465 参考文献/474 后记/494 图表目录 图2-1 围场全图/056 图3-1 辽代至元代的定安县方位/079 图3-2 黑龙寺山沟全图/118 图4-1 中全新世时期曾极度扩张的白洋淀/127 图4-2 嘉靖《雄乘》附《雄县境之图》/137 图4-3 光绪《畿辅通志·安州图》之安州淀泊/140 图4-4 光绪《雄县乡土志》附《雄县全图》局部/142 图4-5 康熙三十七年千里长堤修建情形/145 图4-6 《谨绘大清东西淀并下口河图》局部/147 图4-7 光绪《畿辅通志·文安县图》/149 图4-8 民国《文安县志·舆地全图》局部/150 图4-9 明万历时期东淀地区湖泊分布图/152 图4-10 光绪《畿辅通志·武清县志》之三角淀/153 图4-11 《最新北京精细全图》(1908年)之北京城外苇塘、积水潭、十刹海/158 图4-12 《最新北京精细全图》(1908年)之北京北海、中海、南海/159 图4-13 《北京颐和园八旗兵营图》(晚清)之昆明湖与万寿山/162 图4-14 《北京城郊图》之南苑(1886)/165 图4-15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冀州刺史部图之大陆泽/168 图4-16 《任县舆图》之大陆泽/169 图4-17 《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北直隶图之大陆泽与宁晋泊/171 图4-18 光绪《畿辅通志·宁晋县图》之宁晋泊/172 图4-19 永年洼/174 图4-20 光绪《永年县志》卷首《水利图》/175 图4-21 弘治《永平府志》卷前《昌黎县图》之七里海/179 图4-22 同治《昌黎县志》卷首《县境总图》之七里海/180 图4-23 民国八年昌黎县地形图/181 图4-24 光绪《畿辅通志》宁河县图之七里海/184 图4-25 光绪《畿辅通志》沧州图之沿海淀泊/185 图5-1 容城南部与新安北部/207 图5-2 高阳县河堤图局部/218 图5-3 文安洼之内的洼淀与河口示意/231 图5-4 清初东淀周边河淀、城镇分布示意/233 图6-1 清光绪年间海河图(局部)/264 图8-1 元代通惠河源流略图/300 图9-1 三河头一带的河道与聚落/359 图9-2 清末永定河尾流位置略图/365 图9-3 刘体乾墓位置示意/366 图10-1 白洋淀地区聚落形成年代示意/382 图10-2 采育凤河两岸以明代山西等州县命名的聚落/401 图11-1 河北平原地震带分布/412 图11-2 京津冀地区地震分布图(北部)/413 图11-3 京津冀地区地震分布图(南部)/414 表4-1 京津冀中部早期湖泊名称及今地对照/131 表4-2 明代及清初白洋淀湖泊群湖泊名称/137 表4-3 京津冀南部早期湖泊名称及今地对照/166 表10-1 明代文安县内重大灾害情况/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