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72年创立以来,招商局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国家和社会大局之中,为推动时代进步和增进人类福祉贡献力量。招商局150多年的慈善公益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慈善向近代公益的转型,也展现出一家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自身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全貌。本书全面记录了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的历史脉络,也向社会和业界提供了中国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真实样本。
张军立
招商局集团总经理助理、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徐宇珊
管理学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赖伟军
社会学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上编 百年善行:招商局慈善事业的历史印记 第一章 开创时期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872—1884)/3 第一节 招商局的创办与初期发展/3 一 应对时代危机/3 二 官督商办体制的确立与初期发展/7 三 初创时期的担当与作为/9 第二节 历史背景/11 一 应对天灾人祸的迫切需求/11 二 晚清义赈提供了参与平台/17 三 传统经济结构的转型/20 四 中外慈善思想的融合驱动/21 第三节 主要内容/24 一 首次大规模赈灾——参与“丁戊奇荒”救济/24 二 着手投入教育事业/27 三 协助军运与海防建设/28 第四节 主要特点/29 一 形成官商合作模式/29 二 尝试现代公益做法/31 三 爱国色彩与社会责任感并存/32 第二章 官督商办后期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885—1911)/34 第一节 历史背景/34 一 招商局内部人事与体制的变动/34 二 协助政府与回应民众诉求的需要/35 三 早期管理层的价值认同/36 第二节 主要内容/38 一 参与慈善赈济/38 二 投入文教事业/47 三 创设义赈基金/53 第三节 主要特点/56 一 筹赈网络初步形成/56 二 慈善救济常态化/60 三 教育事业成就突出/61 四 慈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64 第三章 商办时期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912—1926)/71 第一节 历史背景/71 一 商办体制的确立与发展/72 二 航运事业的繁荣与衰落/74 三 经营管理的腐败与困境/76 第二节 主要内容/79 一 支持辛亥革命/79 二 开办近代教育/80 三 推进国内外慈善救济/82 第三节 主要特点/87 一 曲折与发展并存/87 二 注重航海职业教育/89 三 救济领域延至域外/90 第四章 官督整理与国营初期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927—1936)/92 第一节 历史背景/92 一 官督整理与国营初期的变革/92 二 灾荒和战争频发/94 三 招商局内部改革与发展/96 第二节 主要内容/99 一 自然灾害救济/99 二 开展战争救护/101 三 扩大航海教育事业/102 第三节 主要特点/105 一 慈善公益内容与现实需求同步/105 二 与官方、民间力量紧密合作/106 三 慈善公益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107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与国营后期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937—1949)/109 第一节 历史背景/109 一 招商局管理机构的整顿/109 二 自然灾害与内外战事频仍/112 三 招商局经营状况大起大落/113 第二节 主要内容/116 一 开展战时救济与战后复员/116 二 从事灾害救济与日常救助/120 第三节 主要特点/123 一 爱国情怀空前浓厚/123 二 慈善公益内容空前扩大/124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949—1978)/126 第一节 历史背景/126 一 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26 二 香港招商局起义/126 三 解放初长江沿岸城市面临诸多挑战/127 第二节 主要内容/128 一 恢复多条重要航线/128 二 奠定新中国航运业基石/129 三 香港招商局的重要贡献/130 四 发挥航运优势保障民生/132 五 重视职工保障与福利/134 第三节 主要特点/135 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35 二 以国家需要为主线/136 三 以优势业务为抓手/137 第七章 改革开放头三十年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1978—2008)/139 第一节 历史背景/139 一 改革开放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创办/139 二 蛇口工业区的改革建设概况/140 第二节 主要内容/142 一 积极参与救灾扶贫/142 二 舍得投入、舍得放手:高标准办教育/144 三 引入合作、引入人才:高标准办医院/148 四 建硬件、搞比赛:高标准办文体/150 五 给资金、给空间:高标准办社团/151 六 形成蛇口社区公益的底色/152 第三节 主要特点/154 一 参与的广泛性/154 二 参与的自愿性/156 三 参与的分散性/157 第八章 基金会成立后的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2009年至今)/158 第一节 历史背景/158 一 《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158 二 定点扶贫与乡村振兴/160 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162 第二节 基金会成立与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的阶段性演进/163 一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发起成立(2007—2008)/163 二 慈善公益事业建章立制(2009—2012)/166 三 多元慈善公益项目积极探索(2013—2015)/168 四 特色品牌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2016—2022)/170 五 慈善公益事业的价值进一步跃升(2023年及之后)/176 第三节 主要特点/178 一 慈善事业发生重要转变/178 二 慈善事业引入商业思维/180 三 慈善事业获得高度认可/181 第九章 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和作用/185 第一节 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在近代历史中的作用/185 一 维系社会秩序的安宁稳定/185 二 推进近代教育的转型升级/186 三 助推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187 四 树立积极履责的企业形象/189 第二节 招商局慈善公益事业在当代历史中的作用/190 一 提供定点扶贫的央企方案/191 二 打造社区公益的行业典范/193 三 探索企业公益的实施路径/194 四 树立专业透明的慈善标杆/195 五 助力公益事业的生态体系/197 下编 善举新篇:招商局慈善事业的现代实践 第十章 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提升欠发达地区生活品质/203 第一节 大国央企的责任担当/205 一 以高度责任感积极响应国家“定点扶贫”号召/205 二 以清晰的工作规划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206 第二节 从“两不愁三保障”到“五大振兴”/208 一 助力脱贫攻坚,解决迫切民生问题/208 二 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改善农村面貌/213 第三节 结合央企优势与地区禀赋打造特色产业/216 一 结合特色农产品与集团行业优势,打造助农品牌/217 二 立足区位优势和港口建设经验,建设长江深水码头/218 三 利用资源禀赋和园区管理优势,发展健康产业/219 四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与生态效益,开发戈壁产业园/220 第四节 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221 一 聚焦“人”的全面发展/222 二 高度重视村民参与/223 第十一章 积极探索社区公益资助:从工作板块到组织基因/229 第一节 开放心态下招商局自有公益品牌探索/231 一 以项目征集方式寻找工作方向/231 二 以“资助”为起点介入乡村扶贫/231 第二节 组织学习引领推动下“社区力量”被看见/232 一 多元项目资助实践中的公益协作/232 二 重视“参与式发展”的价值/234 第三节 在社区自组织视角下打造乡村发展公益价值链/235 一 “幸福家园”乡村社区支持计划聚焦自组织培育/235 二 枢纽型组织引入与乡村社区发展立体式资助/236 第四节 从乡村到城市:社区理念与方法的拓展延伸/238 第十二章 有效助力企业和员工公益:以专业精神解决社会问题/241 第一节 满足员工慈善需求/242 一 结合员工专长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243 二 开展资助计划鼓励员工多形式参与公益/244 第二节 引领企业开发公益项目/245 一 以公益投资的视角策划企业公益项目/245 二 以“为捐赠人服务”的理念助力企业公益/246 第三节 完善公益配套措施/246 一 以企业公益联络员制度助力企业公益/247 二 以进阶志愿者课程赋能公益队伍/247 三 以分级资助方式鼓励员工自主设计公益项目/248 第四节 打造招商局企业公益品牌/248 一 集招商局多专业于一身的救灾品牌——“灾急送”/249 二 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形成品牌项目/253 第十三章 系统谋划集团境外公益:助力企业融入当地发展/259 第一节 成立香港机构系统开展境外公益/260 第二节 关注“一老一小”,助力香港民生改善/261 一 青少年发展:回应多元需求与建构国家认同/261 二 社区友好:推动乐龄安老和参与社区共建/264 第三节 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发展大局/267 一 结合自身业务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项目品牌/268 二 加入全球公共行动,积极提升集团国际影响力/269 三 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友谊/271 第十四章 努力承担行业支持责任:成为公益行业的引领者/273 第一节 发起联合行动营造公益生态/273 一 推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274 二 促进公益组织能力提升/275 三 支持专业人才培育发展/276 第二节 建构行动议题,倡导价值理念/277 一 搭建城乡社区治理合作网络/278 二 倡导乡村卫生健康联合行动/280 三 推动城乡流动议题研究与服务实践/282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