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秀才,又学新学、兴办教育免学费,
他是中国尤其早的记者,晚清留着长辫就开始采编,
他为严复印过《原富》(《国富论》)的早期版本,
他给还没崛起的商务印书馆支过招,
在他笔下,原来
晚晴时候,从苏州坐船到上海,需三天两夜;
《悲惨世界》初译本居然是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的;
《晶报》,原来是因为三日一刊,才叫《晶报》
……
《钏影楼回忆录》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坛盟主、近代知名作家兼报人包天笑在晚年时写的回忆录,回忆了他亲历的近百年时光。
前半部分叙述其家庭、旧苏州风土,细腻笔调颇似同为苏州人的归有光之《项脊轩志》,感人肺腑;后半部分叙述其在教育事业、报业、出版业的驰骋,细细描绘了上海开埠后的景象、各路人马的开拓,披露不少当时名人趣闻,如严复、张謇、章太炎、苏曼殊等,为各书所未载。
本书不仅是对清末民初激荡时期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一部揭示那个时代社会变革与人物命运的杰作。
“就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因为多处与主线剧情无关的社会剪影而被称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钏影楼回忆录》也不啻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风情幻灯片。”
包天笑,苏州人。民国时期通俗文坛盟主,近代知名作家、翻译家、报人。与林纾齐名,有“北林南包”之说。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但其博览群书,17岁即开门授徒,后应科举试,中秀才。新学兴起,他研习日、英、法等外语。于1901年创办《苏州白话报》;1908年加入江苏教育学会;1936年,与鲁迅、郭沫若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撰稿。包天笑的著作有《上海春秋》《留芳记》等。其小说《空谷兰》《梅花落》等被改编成电影;小说《一缕麻》,被改编成时装京剧,由梅兰芳主演。他还主编和编辑了《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等刊物。
目录
上册
自序 .......... 1
缘起 .......... 3
我的母亲 .......... 5
上学之始 .......... 9
上学以后 .......... 15
我的父亲 .......... 20
三位姑母 .......... 26
我的外祖家 .......... 31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 38
中落时代 .......... 44
儿童时代的上海 .......... 50
延师课读 .......... 58
记姚和卿先生 .......... 64
我的近视眼 .......... 71
儿童时代的娱乐 .......... 78
坐花船的故事 .......... 84
在新年里 .......... 91
我的拜年 .......... 97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 102
记顾九皋师 .......... 108
桃坞吴家 .......... 115
扶乩之术 .......... 120
出就外傅 .......... 128
记朱静澜师 .......... 135
读书与习业 .......... 142
小考的预备 .......... 148
考市 .......... 154
县府考 .......... 159
院试 .......... 166
观场 .......... 172
读书与看报 .......... 179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 186
面试 .......... 194
父亲逝世之年 .......... 203
父亲逝世以后 .......... 210
适馆授餐 .......... 218
订婚 .......... 225
进学 .......... 232
入泮 .......... 239
记徐子丹师 .......... 246
求友时代 .......... 253
西堂度曲 .......... 261
外国文的放弃 .......... 268
东来书庄 .......... 277
木刻杂志 .......... 286
译小说的开始 .......... 294
苏沪往来 .......... 302
烟篷的故事 .......... 311
名与号 .......... 322
钏影楼 .......... 330
结婚 .......... 338
初到南京 .......... 347
记蒯礼卿先生 .......... 357
在南京 .......... 366
下册
金粟斋译书处 .......... 375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 385
重印《仁学》 .......... 398
金粟斋的结束 .......... 408
巡游译书处 .......... 415
回到苏州 .......... 428
吴中公学社 .......... 440
重帏弃养 .......... 452
葬事 .......... 463
到青州府去 .......... 473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 485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 497
青州风物 .......... 510
青州归来 .......... 521
移居上海之始 .......... 531
新闻记者开场 .......... 540
在小说林 .......... 550
息楼 .......... 560
女学校教书 .......... 569
女学生素描 .......... 579
《时报》的编制 .......... 589
集会结社 .......... 598
编辑杂志之始 .......... 608
还乡一二事 .......... 618
一天的临时记者 .......... 627
编辑小说杂志 .......... 639
在商务印书馆 .......... 654
记余觉沈寿事 .......... 668
春柳社及其他 .......... 676
《时报》怀旧记(上) .......... 691
《时报》怀旧记(下) .......... 701
回忆狄楚青 .......... 714
日本之游 .......... 727
参观朝日新闻 .......... 742
记上海《晶报》 ..........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