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 元
丛书名: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 作者:罗怀良
- 出版时间:2025/3/1
- ISBN:9787030813367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9
- 页码:305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B5
本书囊括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突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完整呈现综合自然地理学内容的同时,重点阐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土地科学等内容;通过吸收和融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强调学科共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实际案例,及时更新和完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7.03:中国地理学会会员;2008.03: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委员;2009.01:四川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2009.04: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2009.10: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成员;2010.07 四川省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培训专家;2010.10 云南省中学地理教师国培计划首席专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
1.1.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分类 1
1.1.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及其基本特征 2
1.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4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5
1.2.1 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积累和综合思想的萌芽(古代地理学时期) 5
1.2.2 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近代地理学时期) 8
1.2.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现代地理学时期) 14
1.3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期发展 18
1.3.1 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18
1.3.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近期发展的主要方面 19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4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演进 24
2.1.1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24
2.1.2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26
2.1.3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28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空间结构 30
2.2.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环境因素 30
2.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33
2.2.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37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39
2.3.1 大气循环 39
2.3.2 水分循环 40
2.3.3 地质循环 40
2.3.4 生物循环 41
2.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基础与能量转化 42
2.4.1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42
2.4.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 44
2.4.3 自然地理环境能量转换的功能 44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45
2.5.1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 45
2.5.2 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 46
2.5.3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48
2.5.4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48
2.6 景观生态建设原理 49
2.6.1 景观概念的发展 49
2.6.2 生态研究—地理学的传统和发展 49
2.6.3 生态系统——地表的特殊耗散结构 50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2
3.1 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与发展 52
3.2 地域分异概述 55
3.2.1 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分异因素 55
3.2.2 地域分异的规模 57
3.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59
3.3.1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59
3.3.2 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59
3.4 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60
3.4.1 全球性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热力分带性 60
3.4.2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62
3.4.3 大洋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66
3.5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67
3.5.1 大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67
3.5.2 中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74
3.5.3 小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78
3.6 垂直带性分异、高原地带性分异和三维地带性分异 82
3.6.1 垂直带性分异 82
3.6.2 高原地带性分异 88
3.6.3 三维地带性分异 91
3.7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93
3.7.1 大陆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93
3.7.2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98
3.7.3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 100
第4章 综合自然区划 102
4.1 综合自然区划及其发展 102
4.1.1 区划的概念和类型 102
4.1.2 国外综合自然区划的发展 103
4.1.3 国内综合自然区划的发展 104
4.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06
4.2.1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106
4.2.2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109
4.2.3 综合自然区划原则与区划方法的关系 112
4.3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113
4.3.1 双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14
4.3.2 单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21
4.4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简评 124
第5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 128
5.1 土地的概念和土地科学 128
5.1.1 土地的概念 128
5.1.2 土地科学 131
5.2 土地分级与基本土地分级单位 133
5.2.1 土地分级概述 133
5.2.2 基本土地分级单位的识别 136
5.2.3 土地分级的过渡性单位 147
5.3 土地分类与土地类型 147
5.3.1 土地分类的基本问题 147
5.3.2 相的分类 151
5.3.3 限区的分类 152
5.3.4 地方的分类 153
5.4 土地结构 155
5.4.1 土地结构的概念 155
5.4.2 土地要素的组成结构 156
5.4.3 土地演替结构 156
5.4.4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 158
5.4.5 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 160
5.5 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法 161
第6章 土地评价 164
6.1 土地评价概述 164
6.1.1 土地评价的概念 164
6.1.2 土地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64
6.1.3 土地评价的原则 166
6.1.4 土地评价的类型 167
6.2 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168
6.2.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168
6.2.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 172
6.2.3 土地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174
6.3 土地潜力评价 176
6.3.1 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 176
6.3.2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176
6.3.3 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78
6.3.4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 178
6.4 土地适宜性评价 181
6.4.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181
6.4.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81
6.4.3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82
6.4.4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82
6.4.5 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84
6.5 土地生态评价 185
6.5.1 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生态评价 185
6.5.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86
6.5.3 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188
6.5.4 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191
6.6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92
6.6.1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概述 192
6.6.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93
6.6.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194
6.6.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 195
第7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197
7.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意义 197
7.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概念 199
7.2.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含义 199
7.2.2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相互关系 200
7.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动向 201
7.2.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202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 204
7.3.1 实地观测法 204
7.3.2 历史地理法 204
7.3.3 遥感研究方法 204
7.3.4 模型方法 205
7.3.5 常用的模型研究方法 208
7.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 219
7.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223
7.5.1 对气候的影响 223
7.5.2 土壤环境效应 225
7.5.3 水环境效应 227
7.5.4 生态效应 229
7.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人地系统的影响及其调控 230
7.6.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对人地系统的作用 230
7.6.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的人地关系调控 233
7.6.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展望 235
第8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37
8.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237
8.1.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 237
8.1.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 240
8.1.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40
8.2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41
8.2.1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241
8.2.2 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246
8.2.3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247
8.2.4 人类对大气圈和气候的影响 249
8.2.5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250
8.3 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254
8.3.1 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255
8.3.2 人类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 255
8.3.3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业化阶段 256
8.3.4 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57
8.4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8
8.4.1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258
8.4.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259
8.4.3 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61
8.4.4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65
第9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269
9.1 综合自然地理学服务农业生产的应用研究 269
9.1.1 综合自然区划在农业区划与规划上的应用 270
9.1.2 土地系统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 271
9.2 区域开发研究 274
9.2.1 区域开发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274
9.2.2 区域发展战略 275
9.2.3 区域规划 278
9.2.4 国土整治 280
9.3 景观生态建设研究 281
9.4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284
9.4.1 致灾因子研究与减灾 284
9.4.2 自然灾害评估 285
9.4.3 自然灾害的监测、模拟与预报 286
9.4.4 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 287
9.5 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价 287
9.5.1 生态建设 287
9.5.2 生态评价 290
9.6 全球变化及缓解与适应研究 291
9.6.1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 291
9.6.2 全球变化对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 293
9.6.3 全球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策略 295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