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通过测定患者用药后的血液等体液药物浓度,根据药动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订个体化给药方案,除了保证抗感染药物安全、有效之外,还用于遏制病原体耐药。本书首先概述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及抗感染药物TDM的临床意义和适应证,随后介绍TDM的实施流程、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TDM新技术展望。重点介绍各类抗感染药物的TDM,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和抗结核药物四大类,以各类药的TDM适用人群、监测时间、治疗窗、样本采集和送检与保存、样本检测方法、结果解释和建议、个体化剂量确定和调整等临床关切的内容为主,附带病例分析,编写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参考性。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发表论文109篇(SCI收录49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3项。获得2次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均为第1完成人。
目录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3
一、感染性疾病的概念与临床特点3
二、感染性疾病的种类4
三、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5
第二章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7
一、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的概念7
二、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的分类8
三、药动学/药效学指导的临床给药方案优化8
第三章治疗药物监测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11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11
二、治疗药物监测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11
第四章抗感染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适应证14
一、抗细菌、真菌药物TDM的适应证14
二、抗结核药物TDM的适用人群与药物15
第五章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流程17
一、开具检验医嘱17
二、采样17
三、样本送检18
四、样本检测19
五、出具TDM报告19
六、结果解读和个体化用药建议19
第六章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20
第七章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23
一、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方法23
二、基于TDM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制订的注意事项24
第八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26
一、管理要求26
二、室内质量控制27
三、室间质量保证28
第九章治疗药物监测新技术展望30
一、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30
二、人工智能32
三、干血点技术33
四、可穿戴设备34
第二篇抗细菌药物
第十章糖肽类抗生素39
第一节糖肽类抗生素TDM概述39
一、药物简介39
二、药动学特征40
三、临床适应证40
四、不良反应41
五、TDM的必要性42
六、TDM的适用人群42
七、问题和展望42
第二节万古霉素43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43
二、药动学特征44
三、药动学/药效学48
四、药物相互作用48
五、不良反应49
六、TDM的适用人群51
七、监测时间52
八、治疗窗53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54
十、样本检测方法54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55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57
十三、病例分析58
第三节去甲万古霉素59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59
二、药动学特征60
三、药动学/药效学60
四、药物相互作用61
五、不良反应61
六、TDM的适用人群61
七、监测时间62
八、治疗窗62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62
十、样本检测方法63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64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65
十三、病例分析65
第四节替考拉宁67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67
二、药动学特征67
三、药动学/药效学69
四、药物相互作用69
五、不良反应69
六、TDM的适用人群70
七、监测时间70
八、治疗窗70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70
十、样本检测方法70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71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75
十三、病例分析75
第十一章环脂肽类抗生素80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80
二、药动学特征81
三、药动学/药效学82
四、药物相互作用82
五、不良反应83
六、TDM的适用人群83
七、监测时间83
八、治疗窗83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84
十、样本检测84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85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86
十三、病例分析86
第十二章多黏菌素类抗生素89
第一节多黏菌素类抗生素TDM概述89
一、药物简介89
二、药动学特征92
三、临床适应证92
四、不良反应93
五、TDM的必要性94
六、TDM的适用人群94
七、问题和展望94
第二节多黏菌素B94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94
二、药动学特征95
三、药动学/药效学96
四、药物相互作用98
五、不良反应98
六、TDM的适用人群99
七、监测时间99
八、治疗窗99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99
十、样本检测方法100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101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02
十三、病例分析102
第三节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3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03
二、药动学特征104
三、药动学/药效学105
四、药物相互作用106
五、不良反应106
六、TDM的适用人群107
七、监测时间107
八、治疗窗107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08
十、样本检测方法108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09
第四节硫酸黏菌素109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09
二、药动学特征109
三、药动学/药效学111
四、药物相互作用111
五、不良反应111
六、TDM的适用人群112
七、监测时间112
八、治疗窗112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12
十、样本检测方法112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113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15
十三、病例分析115
第十三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20
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TDM概述120
一、药物简介120
二、药动学特征120
三、临床适应证121
四、不良反应122
五、TDM的必要性123
六、TDM的适用人群123
七、问题和展望123
第二节阿米卡星124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24
二、药动学特征124
三、药动学/药效学125
四、药物相互作用125
五、不良反应127
六、TDM的适用人群128
七、监测时间128
八、治疗窗128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29
十、样本检测方法129
十一、剂量计算和调整129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30
十三、病例分析131
第三节庆大霉素133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33
二、药动学特征134
三、药动学/药效学135
四、药物相互作用136
五、不良反应136
六、TDM的适用人群137
七、监测时间137
八、治疗窗138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38
十、样本检测方法138
十一、剂量计算和调整139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41
十三、病例分析141
第四节奈替米星143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43
二、药动学特征143
三、药动学/药效学144
四、药物相互作用144
五、不良反应144
六、TDM的适用人群144
七、监测时间144
八、治疗窗145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45
十、样本检测方法145
十一、剂量计算和调整145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46
第五节异帕米星146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46
二、药动学特征147
三、药动学/药效学148
四、药物相互作用148
五、不良反应148
六、TDM的适用人群149
七、监测时间149
八、治疗窗149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50
十、样本检测方法150
十一、剂量计算和调整151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51
第十四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157
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TDM概述157
一、药物简介157
二、药动学特征157
三、临床适应证158
四、不良反应159
五、TDM的必要性160
六、TDM的适用人群160
七、问题和展望161
第二节美罗培南161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61
二、药动学特征161
三、药动学/药效学162
四、药物相互作用162
五、不良反应163
六、TDM的适用人群163
七、监测时间163
八、治疗窗163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64
十、样本检测方法164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64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65
十三、病例分析166
第三节亚胺培南168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68
二、药动学特征169
三、药动学/药效学170
四、药物相互作用171
五、不良反应171
六、TDM的适用人群172
七、监测时间172
八、治疗窗172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72
十、样本检测方法173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73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74
十三、病例分析174
第四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175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75
二、药动学特征176
三、药动学/药效学177
四、药物相互作用177
五、不良反应177
六、TDM的适用人群177
七、监测时间177
八、治疗窗177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78
十、样本检测方法178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79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80
十三、病例分析180
第十五章唑烷酮类抗菌药186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86
二、药动学特征187
三、药动学/药效学188
四、药物相互作用188
五、不良反应189
六、TDM的适用人群189
七、监测时间190
八、治疗窗190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190
十、样本检测191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91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192
十三、病例分析193
第十六章喹诺酮类抗菌药196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196
二、药动学特征197
三、药动学/药效学197
四、药物相互作用198
五、不良反应198
六、TDM的适用人群199
七、监测时间、治疗窗200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00
九、样本检测方法200
第十七章磺胺类抗菌药202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02
二、药动学特征203
三、药物相互作用204
四、不良反应205
五、TDM的适用人群206
六、监测时间206
七、治疗窗206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07
九、样本检测方法207
十、剂量的确定和调整208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09
十二、病例分析209
第三篇抗结核药物
第十八章抗结核药物TDM概述215
一、药物简介215
二、药动学特征216
三、不良反应216
四、TDM的必要性217
五、TDM的适用人群220
六、问题和展望221
第十九章敏感结核病治疗药物225
第一节异烟肼225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25
二、药动学特征225
三、药动学/药效学226
四、药物相互作用226
五、不良反应227
六、TDM的适用人群227
七、监测时间227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28
九、样本检测方法228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29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29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29
十三、病例分析230
第二节利福平230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30
二、药动学特征231
三、药动学/药效学231
四、药物相互作用231
五、不良反应232
六、TDM的适用人群233
七、监测时间233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33
九、样本检测方法234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34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34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35
十三、病例分析235
第三节利福布汀和利福喷汀236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36
二、药动学特征236
三、药动学/药效学237
四、药物相互作用237
五、不良反应238
六、TDM的适用人群238
七、监测时间239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39
九、样本检测方法239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39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40
十二、病例分析240
第四节乙胺丁醇240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40
二、药动学特征241
三、药动学/药效学241
四、药物相互作用241
五、不良反应241
六、TDM的适用人群242
七、监测时间242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42
九、样本检测方法242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43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43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43
十三、病例分析244
第五节吡嗪酰胺244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44
二、药动学特征245
三、药动学/药效学245
四、药物相互作用245
五、不良反应245
六、TDM的适用人群245
七、监测时间246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46
九、样本检测方法246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47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47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47
十三、病例分析247
第二十章耐药结核病治疗A组药物250
第一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250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50
二、药动学特征250
三、药动学/药效学251
四、药物相互作用252
五、不良反应252
六、TDM的适用人群253
七、监测时间253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53
九、样本检测方法253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53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54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54
十三、病例分析254
第二节贝达喹啉254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54
二、药动学特征255
三、药动学/药效学255
四、药物相互作用256
五、不良反应257
六、TDM的适用人群257
七、监测时间257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58
九、样本检测方法258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58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59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59
十三、病例分析259
第三节利奈唑胺259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59
二、药动学特征259
三、药动学/药效学260
四、药物相互作用260
五、不良反应260
六、TDM的适用人群261
七、监测时间261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61
九、样本检测方法261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61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61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62
十三、病例分析262
第二十一章耐药结核病治疗B组药物264
第一节氯法齐明264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64
二、药动学特征264
三、药动学/药效学265
四、药物相互作用265
五、不良反应266
六、TDM的适用人群266
七、监测时间267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67
九、样本检测方法267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67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68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68
第二节环丝氨酸268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68
二、药动学特征268
三、药动学/药效学269
四、药物相互作用269
五、不良反应270
六、TDM的适用人群270
七、监测时间270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70
九、样本检测方法270
十、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71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71
十二、药物基因多态性271
第二十二章耐药结核病治疗C组药物273
第一节德拉马尼273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73
二、药动学特征273
三、药动学/药效学274
四、药物相互作用274
五、不良反应275
六、TDM的适用人群275
七、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75
第二节阿米卡星和链霉素276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76
二、药动学特征276
三、药物相互作用276
四、不良反应276
五、剂量的计算和调整276
第三节丙硫异烟胺和乙硫异烟胺277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77
二、药动学特征277
三、药物相互作用277
四、药动学/药效学278
五、不良反应278
第四篇抗真菌药
第二十三章抗真菌药TDM概述283
一、药物简介283
二、药动学特征284
三、临床适应证285
四、不良反应285
五、TDM的必要性286
六、TDM的适用人群286
七、问题和展望287
第二十四章氟胞嘧啶289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89
二、药动学特征289
三、药动学/药效学290
四、药物相互作用290
五、不良反应290
六、TDM适用人群291
七、监测时间291
八、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291
九、样本检测方法292
十、剂量推荐和调整292
十一、结果解释和建议292
十二、病例分析293
第二十五章氟康唑295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95
二、药动学特征295
三、药动学/药效学296
四、药物相互作用296
五、药物不良反应296
六、TDM的适用人群296
七、监测时间297
八、治疗窗297
九、氟康唑在特殊患者人群中的剂量推荐297
第二十六章伏立康唑299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299
二、药动学特征299
三、药动学/药效学300
四、药物相互作用300
五、不良反应301
六、TDM的适用人群302
七、监测时间303
八、治疗窗303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03
十、样本检测方法304
十一、剂量计算和调整304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05
十三、基因多态性305
十四、病例分析306
第二十七章伊曲康唑310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10
二、药动学特征310
三、药动学/药效学312
四、药物相互作用312
五、不良反应313
六、TDM的适用人群313
七、监测时间314
八、治疗窗314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与保存315
十、样本检测方法316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316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17
十三、药物基因多态性318
十四、病例分析319
第二十八章泊沙康唑322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22
二、药动学特征323
三、药动学/药效学325
四、药物相互作用325
五、不良反应326
六、TDM适用人群326
七、监测时间327
八、治疗窗327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28
十、样本检测方法328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329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31
十三、药物基因多态性332
十四、病例分析333
第五篇抗病毒药
第二十九章抗病毒药物TDM概述339
一、药动学特征339
二、安全性339
三、TDM的适用人群339
第三十章利巴韦林341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41
二、药动学特征341
三、药动学/药效学345
四、药物相互作用346
五、不良反应346
六、TDM适用人群346
七、监测时间347
八、治疗窗347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48
十、检测方法348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348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50
十三、病例分析350
第三十一章阿昔洛韦352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52
二、药动学特征353
三、药动学/药效学354
四、药物相互作用354
五、不良反应355
六、TDM的适用人群356
七、监测时间356
八、治疗窗356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56
十、样本检测方法356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357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59
十三、病例分析359
第三十二章更昔洛韦362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62
二、药动学特征362
三、药动学/药效学364
四、药物相互作用367
五、不良反应367
六、TDM适用人群369
七、监测时间369
八、治疗窗369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69
十、样本检测方法370
十一、剂量的计算和调整371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73
十三、病例分析373
第三十三章奥司他韦377
一、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377
二、药动学特征377
三、药动学/药效学380
四、药物相互作用381
五、不良反应381
六、TDM的适用人群382
七、监测时间382
八、治疗窗383
九、样本采集、样本送检和保存383
十、样本检测方法383
十一、剂量的确定和调整384
十二、结果解释和建议384
十三、病例分析384
附录一国内外抗感染药物TDM指南和共识388
附录二抗感染药物TDM监测时间与参考值范围391
附录三抗感染药物TDM标本运送和保存条件395
附录四抗感染药物TDM样本检测方法398
附录五国内外抗感染药物TDM室间质评401
附录六抗感染药物个体化剂量调整软件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