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会科学哲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为着眼点,以历史传统、概念术语和当代争论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详细地介绍了社会科学哲学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书由数十位在当代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哲学家攥写而成,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内的重要主题作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阐述。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前已经出版《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哲学教程》、《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等专著、教材、译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共2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3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学术奖励10项。
目录
撰稿人注释 1
导论 6
第一部分 历史语境与哲学语境
第一章 孔德与实证主义图景 13
第一节 “以科学的方式研究政治学”:自然主义和社会科学 14
第二节 一个合格的经验主义者:孔德的理智主义和历史决定论 16
第三节 整体主义与综合观 18
第四节 社会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对数学的排斥 19
第五节 统一和还原论:实证主义与唯物主义 20
第六节 实证社会学和实证政治学 22
参考文献 23
第二章 迪尔凯姆与科学社会学方法 25
第一节 引言 25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迪尔凯姆的接受度 26
第三节 社会事实 27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8
第五节 说服方法 31
第六节 说明方法 32
第七节 迪尔凯姆的方法存在的问题 34
第八节 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有什么价值 34
注释 35
参考文献 35
延伸阅读 37
第三章 理解与对实证主义的反对 38
第一节 对“理解”的广义解释 38
第二节 对理解的一些常见但错误的定义 41
第三节 对理解的实证主义回应 44
第四节 超越理解 46
注释 48
第四章 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 52
第一节 53
第二节 54
第三节 55
第四节 57
第五节 59
第六节 61
第七节 62
参考文献 64
延伸阅读 67
第五章 波普尔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69
第一节 引言 69
第二节 科学哲学 69
第三节 社会科学哲学 71
第四节 一些社会学问题 75
第五节 结论 76
注释 77
参考文献 78
第六章 库恩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81
第一节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81
第二节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最初反应:一些档案证据 82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 83
第四节 社会科学范式:普遍性与关联性 84
第五节 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87
第六节 棘手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 89
第七节 库恩与社会科学:结语 90
致谢 91
注释 91
参考文献 91
档案来源 93
第七章 解释主义与批判理论 95
第一节 引言 95
第二节 解释主义 96
第三节 批判理论 100
参考文献 105
第八章 经验主义的反革命 108
第一节 社会性实验 109
第二节 案例研究与过程追踪 111
第三节 协调的经验主义 113
第四节 大数据 115
第五节 解释与规范:良莠不分一起抛 116
注释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二部分 概 念
第九章 说明 121
第一节 引言 121
第二节 用规律说明原因的方式 122
第三节 功能说明作为说明方式 127
第四节 概括形式之外的说明性信息? 128
注释 132
参考文献 132
第十章 还原论 134
第一节 理论还原的前景 134
第二节 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个体主义?我们必须在多大程度上坚持整体主义? 138
第三节 机制和还原 140
第四节 其他问题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十一章 涌现 146
第一节 关系涌现 147
第二节 基于随附性的涌现 150
第三节 生成涌现 152
第四节 结论 155
注释 155
参考文献 156
延伸阅读 157
第十二章 方法论个体主义 158
第一节 多维度探讨方法论个体主义 159
第二节 辩论的辩证法 160
第三节 精确的难度 162
第四节 行动中的方法论个体主义 165
第五节 主体的优先性 166
第六节 结论 168
致谢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十三章 功能主义 171
第一节 功能分析 173
第二节 功能分类和功能说明 174
第三节 功能主义的目的论 176
第四节 关于社会功能达尔文主义辩护的挑战 178
注释 181
参考文献 182
第十四章 自然主义 183
第一节 引言 183
第二节 哲学背景 183
第三节 本体论自然主义 185
第四节 方法论自然主义 186
第五节 结论 192
参考文献 192
延伸阅读 193
第十五章 博弈论 194
第一节 标准形式博弈 195
第二节 扩展形式博弈 199
第三节 博弈与规范 202
第四节 认知基础 204
第五节 重复博弈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十六章 情境分析 209
第一节 情境分析的起源与本质 209
第二节 情境分析的方法论 211
第三节 情境分析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213
注释 216
参考文献 217
第十七章 社会科学实验中的偏倚 219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的证据 219
第二节 随机对照实验:一种理想 220
第三节 实验方法的优点 222
第四节 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224
第五节 方法论偏倚 226
第六节 结论 229
参考文献 229
第十八章 因果推断与建模 232
第一节 导论 232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稳健依赖观 232
第三节 潜在结果模型与因果推断的操控观 235
第四节 多元模型与因果推断 237
第五节 理论建模与因果关系的生成性解释 239
第六节 社会机制的理论模型与因果推断 240
第七节 结论 242
注释 242
参考文献 243
延伸阅读 244
第十九章 集体意向性 245
第一节 引言 245
第二节 集体行动与意图 246
第三节 集体意向性对我们理解社会的作用 249
第四节 集体态度而非意图 254
第五节 总结与结论 257
参考文献 258
第二十章 微观基础 261
第一节 什么是微观基础? 262
第二节 诉诸微观基础路径 263
第三节 作为社会本体论的微观基础 265
第四节 技术实践 266
第五节 社会结构有微观基础吗? 268
第六节 科尔曼的“纸牌屋” 269
第七节 重述 270
参考文献 271
第二十一章 社会本体论 27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世界 274
第二节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275
第三节 锚定的路径 278
第四节 制度和组织 280
第五节 集体意向性 282
第六节 展望 284
参考文献 284
第二十二章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289
第一节 引言 289
第二节 我们应该相信社会科学告诉我们的吗? 290
第三节 社会群体是实在的吗? 294
第四节 事物可以是实在的和“建构的”吗? 298
第五节 结论 303
注释 303
参考文献 304
延伸阅读 306
第二十三章 批判实在论 308
第一节 导论 308
第二节 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 309
第三节 突现与形态发生 311
第四节 结构-能动性问题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吗? 313
第五节 批判实在论对结构-能动性问题求解方案的两种批判 314
第六节 批判的作用 316
参考文献 318
第二十四章 客观性 321
第一节 接收意见和问题纠正 322
第二节 从理论到实践 328
注释 331
参考文献 332
第三部分 争 论
第二十五章 存在社会科学规律吗? 337
第一节 引言 337
第二节 规律性加χ 338
第三节 受限的规律性 342
第四节 对倾向律的支持 345
第五节 社会科学规律存在吗? 347
第六节 结论 350
注释 351
参考文献 352
第二十六章 行为经济学 355
第一节 引言 355
第二节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要素 357
第三节 双曲贴现 359
第四节 助推 362
第五节 结论 364
参考文献 365
第二十七章 机器认识论与大数据 369
第一节 369
第二节 369
第三节 370
第四节 371
第五节 373
第六节 375
第七节 376
注释 376
参考文献 377
第二十八章 进化心理学 379
第一节 导言 379
第二节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纲领 380
第三节 进化心理学的争论 381
第四节 进化心理学和人性 382
第五节 进化心理学和适应主义 384
第六节 关于读心起源的进化假说 385
第七节 结论 387
参考文献 387
第二十九章 认知科学 391
第一节 标准计算模型及其逻辑 392
第二节 是否超越标准模型? 394
第三节 心智模块理论 395
第四节 快思维与慢思维 396
第五节 替代方案 399
参考文献 400
第三十章 知识的社会建构 403
第一节 回到培根:社会建构论的法律渊源 403
第二节 康德的建构论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历史和哲学 407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成为社会学:伯格和卢克曼的遗产 410
参考文献 413
第三十一章 社会研究中的女性主义 415
第一节 算作是女人 417
第二节 性别实践 419
第三节 衡量改变:思考进步 420
第四节 真实性、自我表现和性别化选择 421
第五节 性别和性 423
注释 425
参考文献 425
第三十二章 社会研究中的种族 427
第一节 引言 427
第二节 种族类别 427
第三节 美国的种族 428
第四节 定义种族 428
第五节 官方承认的种族类别 429
第六节 分配种族 430
第七节 实际的种族 431
第八节 多元主义 431
第九节 血统 432
第十节 混合种族 433
第十一节 遗传学 434
第十二节 社会科学中的种族 435
第十三节 结论 436
参考文献 437
第四部分 分 支 学 科
第三十三章 经济学哲学 441
第一节 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443
第二节 经济科学 447
第三节 经济学估值和其他估值 451
参考文献 453
第三十四章 历史哲学 455
第一节 开篇 455
第二节 叙述的逻辑:三个论题 457
第三节 理性史 461
注释 464
参考文献 465
第三十五章 心理学哲学 468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还原论、实在论、取消主义、工具主义 468
第二节 读心 475
第三节 理性 476
第四节 精神病学哲学 477
第五节 结论 478
注释 478
参考文献 479
第三十六章 社会学哲学与人类学哲学 483
第一节 引言 483
第二节 文化的实体化 484
第三节 文化的不同观念 487
第四节 社会规范 490
第五节 文化概念及其对规范性的影响 492
第六节 结论 495
注释 495
参考文献 495
第三十七章 为什么没有政治科学哲学? 497
第一节 投票 501
第二节 民主 504
第三节 自由 505
第四节 结论 508
注释 510
参考文献 512
索引(数字为原书页码) 515
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