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三个部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梳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与内涵等三个方面来阐明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的重新理解。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对马克思本体论相关基本概念进行分析,随后对个人物质时间空间实践异化人化自然等概念进行了考察,并在此语境下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方法。第三部分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
俞吾金,出生于1948年6月21日,祖籍浙江萧山。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系任教,1987年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1990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学习,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5-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2000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被评为首届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10月31日因病去世。
|
上篇 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的第四个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与康德
第四节 马克思与黑格尔
第五节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第二章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
第一节 知识论传统的侵蚀
第二节 对费尔巴哈的定位
第三节 《终结》和《提纲》的差异
第四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第五节 抽象自然观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六节 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概念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四个里程碑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叙述方式
中篇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Ⅰ)
第一节 本体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本体论的思路历程
第三节 本体论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 本体论的当代比较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Ⅱ)
第一节 “抽象的人”批判的起点
第二节 “普通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 对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Ⅲ)
第一节 物质观新探
第二节 时空观新论
第三节 实践观新议
第四节 异化观新见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Ⅳ)
第一节 人化自然辩证法
第二节 意识考古学方法
第三节 历史性方法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下篇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第二节 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第三节 作为解构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第四节 作为实践诠释学的马克思哲学
第五节 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结论 差异分析与理论重构